【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个南疆村庄的脱贫“密码”——有事干 断穷根

2020年04月08日 09:48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隋云雁报道)观念一变天地宽。就业观念的转变,让昆仑山下的英吉沙县艾古斯乡霍依拉买里斯村改变了贫困面貌。如今,村民努力就业创业,脱贫增收行动力强,生动诠释了这个南疆村庄的脱贫“密码”:有事干,断穷根。

  从喊不动到抢着去

  打扫院落、归置杂物……3月28日下午,霍依拉买里斯村村民艾散·伊盖木和妻子忙着整理庭院。记者询问得知,并不是家里要来客人,而是这对夫妻要出门很久,把家收拾好了才安心。

  艾散夫妇即将去库尔勒种植辣椒,计划忙完去管理棉田,棉花成熟了再当拾花工,11月底才回来。“2018年我打工挣了两万多元,当年家里就脱贫了,去年我们夫妻一起出去务工,挣了5万多元,今年要挣更多的钱。”今年48岁的艾散说。

  夫妻俩都开朗健谈,热情地邀请记者喝茶。“我们一起去,生活上互相照顾,还能多挣钱,她比我厉害,我拾棉花一天100公斤,她能拾130公斤。”艾散自豪地说。

  霍依拉买里斯村第一书记吴畏告诉记者,报名去库尔勒的村民有32人,前几天还有一批人去北疆务工,“仅这两批村民务工,就能将村里今年的人均纯收入提高1000元左右。”

  这个局面是吴畏心心念念想要的,为此他努力了两年多。吴畏是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018年1月来到村里任第一书记。“我们村处在浅山区,土地薄,依靠大农业脱贫的基础很弱,就业是脱贫攻坚最有效的渠道。”吴畏说。

  他来村里办的第一件事是动员贫困户通过务工增收。当时偌大的农民夜校,黑压压坐满了一屋子人。吴畏给大家宣讲,他的宣讲博得村民热烈掌声,他的心也沸腾起来,表示村民可以先登记就业意向,他去找岗位。然而,会散了,村民也走光了,没有一个人填意向。

  此后,吴畏带着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了解情况、讲解动员、帮助解决后顾之忧,一个、两个、三个……渐渐地,一些村民动起来了,挣到钱了,他们成为动员村民就业脱贫的新生力量,艾散就主动参加过宣讲。

  “现在有了务工机会,村民都抢着去,我们还有在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市务工和创业的村民呢!”吴畏说。

  口袋富了,脑袋也富了

  在村民阿西汗·奥力散家里,记者听她话家常:“图尔荪莎常寄钱回来;冰箱、洗衣机都是她买的;我去乌鲁木齐看过她,她越来越漂亮了……”图尔荪莎·图尔贡是阿西汗的女儿,也是村里的“现象级”人物。

  2018年2月,吴畏来这家走访时,图尔荪莎坐在土炕上,穿着妈妈的旧棉袄,神情萎靡。“乌鲁木齐的一个宾馆给咱们提供了就业岗位,你想不想去?”吴畏问。图尔荪莎怯怯地摇了摇头。

  图尔荪莎家中贫困,仅靠地里的收入艰难度日,她也曾在附近打过零工,收入有限,但她没有勇气去那么远的地方。

  几天后,图尔荪莎对吴畏说:“我去试试,不行的话我就回来。”这个回答已经让吴畏十分高兴了。很快,6名村民去乌鲁木齐就业。20天后,吴畏调休回乌鲁木齐,前去探望他们,图尔荪莎当起了服务员,穿着漂亮的工装,脸色红润,她已经喜欢上了自己的岗位和新的生活环境。

  此后,吴畏每次回去都请大家吃饭,还带去小礼物。“他们的成长变化明显,精神越来越好,普通话也越说越好。”吴畏把大家的状态和工作生活环境录了个小视频,在农民夜校的电视里播放,在村民心里激起了涟漪。

  去年6月,在吴畏协调下,图尔荪莎和另外一位村民回到村里,给大家讲务工收获。图尔逊莎说:“勤劳才能致富,我一个月可以挣三四千元,乡亲们也行动起来吧!”

  漂亮、神气的图尔荪莎成了年轻人的偶像,大家都来找吴畏,希望也能去就业,吴畏答应帮大家找工作。

  “就业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图尔逊莎经历的是精神洗礼,现在眼界开了,思想解放了,口袋富了,脑袋也富了。”英吉沙县委常委、艾古斯乡党委书记石英春这样评价。

  家门口帮扶就业创业

  不是所有村民都有外出务工的现实条件,这部分人怎么办?吴畏认为,必须多渠道创造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记者来到村里的木工合作社,大门紧锁。疑惑间,木工艾山·玉麦尔出现在门口:“这几天集中搞庭院经济建设,我们都在村民家里搭建葡萄架呢。”他是2018年来合作社打工的,当年家里实现了脱贫,“我想多学习点技术,提高收入。”

  村委会旁边有一排商铺,共10个,免费提供给贫困户发展小产业。在色米迪古丽·巴图尔开的小饭馆,记者看到,蒸笼是空的,大锅也是空的。“包子和抓饭中午就卖完了,现在有拌面、凉皮和米粉。”色米迪古丽说,饭馆每天营业额在300元左右。

  看着饭馆收入稳定,吴畏很欣慰。事实上,帮扶就业创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10家小产业中服装店和裁缝店就没办起来。吴畏说,搞不起来的还要再想办法,我们还扶持村民养鸽子,因为没有形成规模,见效甚微,也得继续努力。

  吴畏努力的方向还有发展杏加工产业。在乡党委的牵线搭桥下,去年他和乌鲁木齐一家果业企业洽谈了合作事宜,村里提供场地等硬件设施,企业落地村里,销售加工村里每年产出的140多吨鲜杏,并提供就业机会。“户外地坪打好了,厂房宿舍建成了,水电也通了,新装了变压器,企业陆续运来了加工设备。”吴畏一一指给记者看。

  虽然这个村去年已整村退出贫困村,但吴畏觉得巩固提升的压力更大,“就怕返贫啊,村民的思想动员工作也得一直做下去。”

  这些日子吴畏的电话不断,除了和这家果业企业不断联系沟通,还要一一询问外出务工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掌握思想动向。他的腿也没停——挨家挨户走访外出务工村民家庭,动态解决实际困难,让其无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