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棉田里的团结情

2020年04月27日 10:30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隋云雁 李行报道)“你这两条渠占那么大地方,每年只用一次,平整成农田种棉花,收入就多了。”“不行,修渠花了1000多元,平掉来年还要挖,太麻烦!”4月14日上午,柯坪县启浪乡努尔巴格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章祥用流利的维吾尔语和村民们算账,却没说服大家。

  “这些地你留着长草一毛钱收入也没有,种棉花赚了钱可是装进你口袋里的。”看着村民中有人点了点头,他心里有数了,让大家回去再考虑一下,在月底棉花播种完前拿主意。

  这就是刘章祥的工作日常。

  播洒希望播洒爱

  “做村民的工作,得有耐心。”刘章祥告诉记者,每条渠占地3亩多,只在每年春天放水时用一下,这样算,全村浪费了300多亩地呢,如果都种成棉花,每家可平均增收几千元,他一定得说服大家。

  在努尔巴格村生活了18年,今年46岁的刘章祥的人生大事记可不少:在这里落户扎根、成为种棉大户、入党、失去左腿、开农资店、当上村干部……点点滴滴的回忆,都离不开他和村民们深厚的情谊。

  2002年,刘章祥带着妻儿来到努尔巴格村,开启了种棉创业之路。“当时启浪乡开荒,我来干活,看到这边环境好,村民也很热情,就落户了。”刘章祥一家成为村里第一户汉族村民。

  “刚开始真的很难,起早贪黑干活,因为不懂土地,头三年不但没赚到钱,还赔了不少。”刘章祥性格顽强,勤奋好学,琢磨研究种植技术。到第四年,土地由沟灌改滴灌,地力好了,棉花价格也上来了,他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村民都是种植玉米、小麦的好手,但是没种过棉花,收成并不好,当时刘章祥的地亩产三四百公斤,村民的地才亩产百十公斤。刘章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始手把手教大家种棉花。

  相濡以沫共患难

  “土地是三分种七分养。”刘章祥说。犁地播种、施肥打药,他摸索出一套经验,这都是冬闲时他找附近团场种棉大户请教理论,再加以实践总结出来的,他愿意把这些都教给村民。

  刚开始,他说不清楚就比画。松土,他不会用维吾尔语表达,就用铁锹把土挖松给大家看;棉花生虫要打药,他找来喷雾器演示。渐渐地,能理解他意思的村民越来越多,他的维吾尔语也越来越流利。

  刘章祥传授的种植技术让村民看到了种棉致富的希望。为方便种植,刘章祥第一个在村里买了大型拖拉机,谁家有需要、有困难,他就开上拖拉机去帮忙耕种。“我遇到困难时,大家也是这么帮我的。”刘章祥的语气充满感激。

  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刘章祥一家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逢年过节,他们都互相走动拜访,一起搞活动,其乐融融。“我父亲去世,村民们都来探望安慰我和家人,很多村民跟着送葬队伍参加了葬礼,他们不想让我在悲伤时太孤单。”刘章祥说。

  2017年4月的一天晚上,刘章祥在地里劳作,左腿不慎卷入拖拉机传动轴。由于伤情过重,他失去了左腿。

  正值春播,家里300亩棉田怎么办?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民自发组成了义务小工队,很快就帮他播种完了。

  “我们就是一家人”

  “大家帮我解决了困难,更让我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就是一家人!”刘章祥说。截肢手术8个月后,他安装了义肢,重新站了起来。

  随后,刘章祥开了农资店和小商店,让自己有事干,也方便村民购买农资。因为是平价出售,他的利润并不多,有时候村民手头紧,他就让大家赊账拿货,也从不催款。而村民都牢牢记着呢,等棉花卖了就赶紧来店里还钱。

  刘章祥的店里颇为热闹,电话多、访客也多,都是附近的村民,很多人并不是来买东西,就是来找他说说家长里短,他常常有种岁月静好的淡淡喜悦。“两个儿子都上大学了,也不太让我操心,日子安稳了,就不想动了。”刘章祥以前在温宿县买了套商品房,装修好了,却没去住过,留在村里,他安心。

  2018年5月,刘章祥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抓科学种田,迎来新的忙碌。

  “今年地里偏湿,可能播种结束要比往年晚几天。”刘章祥心里一直盘算着,还有几天时间说服大家平整渠道,把浪费的土地利用起来,他还得再加把劲儿。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