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新品种新技术新思路 田野上呈现新气象——乌鲁木齐农业田间见闻

2020年04月27日 12:51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4月21日,在米东区长山子镇长山子村,乌鲁木齐市绿色田野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马涛(右),正在和村委会主任马军(中)、米东区法院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晓亮查看蘑菇长势。

4月24日,在米东区小林桃园,游客正在桃园里自拍。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宋建华摄影报道)谷雨后,万物长,农事忙。在首府的广阔田野上,农民们引进新品种,建雪莲菇基地;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实现手机种地;转变营销思路,引进“线上直播”模式,既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连日来,记者来到南北郊农村,走进大棚田间,与农民一起生产劳作,感受农村的新气象,倾听农民新期待。

  小蘑菇大产业

  新气象

  长在土里,样子像灵芝,一朵最大6公斤,一亩地年产量6吨多,这就是乌鲁木齐市绿色田野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马涛引进的新品种——雪莲菇。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陆续引进蔬菜新品种18大类300多个品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田间见闻

  4月21日早8点,在米东区长山子镇长山子村,马涛带着社员们,在洒满晨光的蘑菇大棚里采菇。

  土壤上开满了肉色菌伞,大的有篮球大,小的有成人拳头大。

  手托菌伞一拧,往后一拽,用小刀将带泥土的根削掉,一朵完整的大蘑菇就在马涛手中了。

  “这是去年从兵团引进的新品种,叫雪莲菇,长得像灵芝,市场上也叫灵芝菇。”马涛说。

  雪莲菇是白蘑科侧耳属,为人工栽培食用菌之一,是新疆近年来培育的新品种。

  去年12月,在村两委和米东区法院驻村工作队帮助下,种蘑菇十多年的马涛试种了19亩雪莲菇。

  3月中旬,蘑菇出菇,看着一地“小伞”,马涛心里乐开了花:“种菇最怕病虫害,这种菇菌袋埋土里,土壤消杀一次就行。种菇水最重要,这种菇浇水用滴灌,省水省事,两三人就可以管这19亩地。”

  4月初,蘑菇上市,长山子镇政府和村两委帮忙,蘑菇销到了首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蘑菇采完,在地头直接装到菜贩车上。马涛算了一笔账:“目前市场最多的是平菇,雪莲菇价格跟平菇一样,但水分含量少,更易保存,口感更好,产量还比平菇高一吨左右,一亩地纯收益1.5万元,种它,划算。”

  这两天,来雪莲菇种植基地的,除了菜贩外,还有不少种植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村两委打算在本村及邻村大规模推广雪莲菇种植,建成雪莲菇种植基地。

  看到有人学,马涛和社员们免费教,还提供菌种。马涛说:“大家一起种,规模大了,名气大,销量好,大家一起能致富。”

  “手机种田”效益高

  新气象

  打开手机App,就可以查看大棚温度、湿度等数据,利用自动化滴灌系统,就可实现手机种田。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田间见闻

  “上周大棚装了个好东西,走,去看看。”4月25日,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水西沟村新品种蔬菜基地,刘翰林着急向记者展示从江苏引进的新科技。

  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帮助下,刘翰林从事冰菜、食用穿心莲、益母草、香薄荷新品种蔬菜种植十多年,目前共种植6个新品种蔬菜大棚。

  冰菜大棚里,一个竖在中间的白色杆子很是显眼,杆子旁有两根电线,一根连着一个太阳能电池板,一根连着埋在地下的电子桩。

  刘翰林说,种菜,温度和湿度最关键,之前白色杆子的位置挂的是温度计和湿度计,现在“鸟枪换炮”了。

  “埋在地下的是土壤感应器,感受土壤温度和湿度,这个白色杆子是大棚感应器,感受大棚的温度和湿度,两个加在一起,就是整个大棚的温度和湿度。”刘翰林介绍道。

  这些数据可以实时更新传送到手机上。刘翰林打开手机App,上面立即显示出土壤100厘米到10厘米的土壤水分和温度。

  “这个数据可是个宝。”刘翰林说,新品种蔬菜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有了这个系统,就可以随时对大棚采取加温加湿措施。

  今年,刘翰林准备在所有大棚都装备这套系统。他说,以前种地靠天收,现在靠新科技,一分投入能有十分收成。

  今年,他还打算带领水西沟村民们一起种植新品种蔬菜,带领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

  农旅结合人气旺

  新气象

  这两天,米东区小林桃园的100多亩桃树花开正艳。桃园负责人李晓林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通过“线上直播”微信朋友圈等形式,邀请大家免费到桃园赏花拍照。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围绕“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思路,通过农旅结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田间见闻

  “喂,找不到地方?手机导航直接搜‘米东区小林桃园’,跟着导航走,一准到。”4月24日一早,64岁的李晓林站在桃园门口接电话。

  给李晓林打电话的是一位摄影爱好者,要来他的桃园拍桃花并进行直播。

  桃园里,蟠桃、水蜜桃、油桃、雪桃等桃花竞相开放,蜜蜂和蝴蝶飞舞,不少人正在赏花拍照。

  李晓林忙着给大家普及桃树知识:“这个是蟠桃,9月10月吃最好;这个雪桃8月就能吃了……”

  2016年,李晓林流转了200多亩地建桃园。米东区农业农村局在桃园附近铺设了机耕路,水务局还为桃园安装了滴灌系统。

  桃三李四,经过三年养护,李晓林的桃树去年开始挂果。在米东区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帮助下,他采用农旅结合模式发展采摘经济,一年下来纯收入20多万元。

  收入提高了,他的思路也变了,“这个模式好,人来了,桃子摘完了,还捎带摘菜、买土鸡土鸡蛋。”

  4月中旬,桃花陆续开放,工作队队长高璇来出主意:让城里人来赏花拍照,积累人气,为今年采摘游做准备。

  李晓林联系到导航软件公司,将桃园位置放在了两款导航系统中。工作队和村两委发动朋友圈为小林桃园“代言”。

  目前,周末和节假日,李晓林的桃园日均客流200多人。

  尝到了农旅结合带来的甜头,李晓林今年种了40亩草莓和蔬菜,并养殖了土鸡,准备大干一场。

  记者手记

  播撒新希望,描绘新画卷

  新品种,新技术,新思路。首府农村的新气象,既是乌鲁木齐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也是乌鲁木齐市农民紧跟时代潮流,求变求新的结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尝到甜头的农民,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带一个,一个带一群,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敢于尝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从而增产增收。在增产增收中开阔眼界、改变思路,建种植基地、搞农旅结合,最终使得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