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代表委员们的战“疫”建议

2020年05月22日 16:4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在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驻地,记者注意到,口罩成了人们的“标配”。小小的口罩,见证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疫”。它,也让代表委员们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床位配置难题如何科学破解?

  床位,是武汉抗疫初期的热搜词。

  很自然,代表委员们的“床位”之问就提了出来:下一步,床位配置难题如何科学破解?

  在和代表委员探讨过程中,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了“平战结合”方面“一鱼两吃”的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给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开出智慧病房的“小处方”:在社区和乡镇医疗机构,可以明确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发热诊室和隔离诊室;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建立标准规范的预检分诊、挂号、支付、门诊、配药、检查、留观等一条龙服务的发热门诊;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建立平时可用于常规诊疗,重大疫情时可以迅速转变为能整体隔离、集中收治的传染病楼或病房。

  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如何堪当“大战疫、战大疫”?

  基层防控在整个防疫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就引出了代表委员们聚焦的第二个问题:基层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如何堪当“大战疫、战大疫”?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作探测公共卫生事件的“哨点”和“探头”。在他看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亟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关于公共卫生应急事件识别、上报、防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培训;简化基层大量报表工作,重实效、轻形式。

  有人说,小区和村里人那么多,管又不好管,真正发现疑似病例,怎么精准定位?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有一套办法。他所在的五四村,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依靠数字平台进行防疫管理,他们把村民的健康信息、流动管理信息、健康教育信息等全部放在此前已经建好的数字平台上,把基层的防线织密织牢。

  这也印证了在抗疫措施逐步完善之后,很多地方的做法——善用新的技术手段,把疫情监控网络布局深入下沉到每个最小组织单位中。

  如何向科技要抗疫“战斗力”?

  就在两会召开之时,全球抗疫形势并不乐观。面对复杂的抗疫态势,“疫苗”等关键词尤其引人注目,科研何时突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如何向科技要抗疫“战斗力”,也自然会成为代表委员们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建议,设立更高级别的“国家医学科学院”,整合全国优质研究资源,培育医学科技战略力量,并赋予其行使规划、统筹、引领国家医学健康研究和管理科技资源的职责。

  抗疫期间研究疫苗的陈薇另一个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她准备的提案,是建设我国生物安全科学和产业创新中心。陈薇建议,进一步融合生物安全科研、产业等多方力量,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整合从原始创新到成品产出的全链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记者陈聪、刘阳、熊争艳、黄筱、郭敬丹、杰文津)(据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