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突出民生导向的务实报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0年05月24日 13:3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极不寻常。这是一份非常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来在三月初例行召开的两会延期到五月下旬。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必须综合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新的形势,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和工作安排要做出适时调整。

  在极度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如何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确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怎样化危为机应对更加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所有的关注便聚焦到今年的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虽短,但内容依然是沉甸甸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把握了一个“实”字,突出了一个“民”字,回应了各方关切,是一份突出民生导向的务实报告。

  把握一个“实”字:直面困难挑战,着力当前谋及长远

  这份报告的一个最大看点,就是没有提出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这是实事求是的。

  事实上,不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速指标,也有利于我们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唯GDP数字论英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有一个数字杠杠横在那里,许多地方就难免会在数字上搞层层算账、层层加码,甚至弄虚作假形成新的形式主义。眼下,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抓好复工复产达产,畅通经济社会循环,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守住“六保”底线,稳定经济运行。长远看,面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决不能回到简单以经济增速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老路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疫情对我们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从经济工作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数字增长思维,全力提高发展质量,这也是应对疫情挑战产生的历史机遇。无论是实施疫情防控,还是适应后疫情时代,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客观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实力已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疫情发生也暴露出我们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上还有诸多欠缺,必须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所以,看淡一点增速,抓住发展质量,才是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才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

  当然,不确定具体全年经济增长指标,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不重要。其实,宏观经济运行是一个系统,经济增长指标也是一个体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依然针对疫情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等具体指标,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等要求。这些指标和要求,保住就业、保住价格稳定和市场稳定,就保住了民生,突出的是民生导向,有良好的外贸形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提质增效,着眼的是稳定经济运行,这些指标经过努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成,也就是为疫情形势下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突出一个“民”字:突出民生导向,兜牢民生底线

  梳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的今年下阶段的工作着力点,可以看到其中凸显的民生导向。不难发现,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为了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就是保民生。

  可以看出,财政、货币、就业“三大宏观政策”的落脚点都是为民指向。财政政策上,今年的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这比去年的2.8%上调了0.8%,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也为市场所预期。

  这增加的两万亿怎么用?要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并且,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这里就包含了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此外今年再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货币政策上,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服务的也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受资金困扰的中小微企业。还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为的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还要聚力支持稳就业,促进就业优先政策更加全面强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在扩大消费促进有效投资政策上,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比如,今年还要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以有效投资扩大需求;再比如,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还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社会政策更是集中了民生导向。报告指出,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今年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决守护人民健康;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今年再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要切实保障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让保民生助力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敢创业,等等。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要求对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奋力前行,就一定能克服。我们坚信,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一定能实现。(作者:胡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