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云访谈】志愿之花如何持久绽放

2020年05月26日 10:46   来源:新疆日报

  他们是一阵暖风,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吹进心窝;他们是始终坚守在一线的“平凡人”,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疫情防控期间,他们无处不在,处处闪光。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及防疫一线的志愿者与本报连线,分享了他们关于如何弘扬志愿精神,助力社会管理创新的观点。

  ■连线嘉宾:全国人大代表、呼图壁县雷锋车队队长/徐涛

  全国人大代表、于田县委宣传部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讲解员/如克亚木·麦提赛地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李仰哲

  ■主持人:本报全媒体记者/刘翔 李红燕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

  ■主持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功不可没。经此疫情,社会对志愿者的关注关怀程度是否有所提高?

  ■徐涛:疫情发生后,我们车队30多名的哥的姐主动放弃休息,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社区、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大家备受鼓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疫情防控期间志愿者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如克亚木·麦提赛地:疫情期间,可以看到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公益组织及有条件的企业,纷纷给予志愿者支持与帮助。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爱志愿者的浓厚氛围。如此一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逐步培养“服务他人”的志愿意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真正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加大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

  ■主持人:如何提升志愿者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令他们在付出汗水后能真正收获成长的经历与助人的喜悦?

  ■李仰哲:帮人,要帮到点上。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在上岗前接受了培训,这些知识在志愿服务中都派上了用场。那些被帮助的人,感受到了服务成效,道出的那一声声“感谢”,就是我们坚持的最大动力。许多志愿者最想得到的回馈其实是精神上的肯定。所以,希望各方面的专家、老师和学者能多多给志愿者团队培训授课,让助人为乐深切地贯穿到每次志愿服务中。

  ■徐涛:对志愿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是另一种方式的尊重与关爱。培训将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让志愿者得到创业就业、服务他人的本领。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定期组织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专业培训,强化志愿者专业素养,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关键。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现在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多是年轻人,怎样才能使志愿者长久保持对志愿服务的热情,使志愿服务成为终身的追求?

  ■徐涛:激励是志愿者保持高度工作热情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各阶层人士广泛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的必要条件。望有关部门能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奖励回馈机制,让优秀志愿者得到更多的优待。比如,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星级评定、积分管理模式,根据服务时长对志愿者进行积分累计、星级评定,凭此去购票、看病、贷款等可享受一定的优待,用激励机制来激发更多爱心。

  ■如克亚木·麦提赛地:“好人有好报。”无论是精神上的褒奖,还是物质上的帮扶,都是对好人的尊重和爱护。依靠机制保障,令善行者有得,给予优秀志愿者一定的优惠与奖励,能够让大众感受到社会对好人的尊崇,从而营造出整个社会人人向善、个个行善的良好风尚。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