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回应社会关切 彰显“高度温度热度”

2020年05月27日 17:24   来源:人民网

  5月22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格外引人注目。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积淀着人民政府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满载着亲民惠民的政策红利,饱含着对社会关切的真诚回应,释放出巨量的信息,彰显出思想的高度、情感的温度与社会的热度。

  “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高度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立场是党和政府的根本立场。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坚持人民立场,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折射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光芒。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面对艰巨繁重任务,各级政府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提高治理能力”。这既是政府执政的价值理念,更是政府的务实行动。

  疫情防控中,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对感染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惜承受巨大代价,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依靠人民打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今年重点工作安排上,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从“下一阶段要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抓紧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到直面政府工作存在的不足,强调“我们一定要努力改进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再到“广大干部应临难不避、实干为要,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一个个举措无不生动地体现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思想高度。思想高度决定事业境界、实践格局,实践格局决定工作质量与效果,人民至上的思想高度赋予政府宏大的格局、崇高的境界和强大的实践力量。

  “为民、惠民、利民”的情感温度

  最是真情感人心,一枝一叶总关情。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有高度,而且有温度,它浸透了人民政府亲民、爱民、恤民、为民、惠民、利民的浓厚情感,体现在出台的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民生政策释放的红利上。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不失时机推进复工复产,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实施援企稳岗,减免部分税费,免收所有收费公路通行费,降低用能成本,发放贴息贷款。按程序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不误农时抓春耕。不懈推进脱贫攻坚。发放抗疫一线和困难人员补助,将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提高1倍。”这些精准政策带给人民的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在着力稳企业保就业方面,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出“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强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民生实招、硬招,折射出政府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的浓厚人民情怀,为企业抒困解难、为百姓雪中送炭。

  “直面百姓关切”的社会热度

  政府所做的,应是百姓盼的。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政府工作报告回应百姓的实践关切,面对社会的密切关注,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热点问题给出了客观理性和负责担当的回应。

  对于社会关切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全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予以准确回应;对于企业关心的减税降费问题,报告“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的务实举措加以有效回应;对于群众关切的严峻挑战与发展风险问题,用守住“六保”底线,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的底线思维与坚定有力举措予以及时回应;对于百姓所反映的政府工作存在的不足问题,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以及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的担当精神和务实举措有针对性的给予回应。这些真诚理性的政策回应,满足了人民的心理期待,回应了社会关切,解决了百姓的诉求,直击人民的心灵,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思想高度、情感温度与社会热度,我们可以读出深藏背后的执政为民理念、造福人民情怀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鲜活时代气息,它充分彰显出人民政府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坚定意志和创新能力,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给人信心与力量。

  (作者简介:李永胜,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玉容,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