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工作队千方百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小康路上动力足

2020年06月04日 10:13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巴州记者站张慧疆报道)“以前每天蹲在村委会门口,等着和前来扶贫慰问的干部握手,如今自己主动联系企业打工挣钱——村里有名的‘懒汉’阿斯木·玉散就像变了一个人。”5月29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宣传部驻轮台县草湖乡可可桥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明东给记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从‘上前握手’变‘自己动手’,阿斯木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也充分证明了‘扶志+扶智’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可可桥村是2002年塔里木河生态移民整体搬迁村,全村共80户2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190人,曾是深度贫困村。2017年该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43.8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553元。

  帮到点子上

  从“要我富”到“我要富”,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被撬动、被激发。

  近年来,工作队因地制宜提出“党建引领、扶贫扶志、流转土地、发展畜牧、依托产业、拓宽就业”脱贫攻坚总体思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利用周一升国旗、农牧民夜校、“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等,大力宣传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惠民举措,累计举办扶志扶智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十余场,培训村民9752人次。

  一系列举措将贫困村民脱贫增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工作队又积极协调,将59户贫困户的3542亩土地流转,从土地中解脱出来百余名贫困劳动力到县城的企业、超市、合作社、建筑工地和扶贫就业基地就业,生活越来越好。

  村民努尔古再丽·买合木提家有116亩地。“2018年我家的土地流转后,我在家门口开起了新疆风味饭馆,来往的司机都喜欢来我家餐馆吃饭,生意越来越好。现在家里的生活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努尔古再丽开心地说。

  扶到根子上

  如何变“输血”为“造血”,除了转变贫困村民的观念外,最重要的是要扶一把、帮一把,真正让他们走出家门看到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2017年10月,工作队依托该村邻近国道的地缘优势,多方筹措扶贫资金850万元,建起总面积4276平方米的扶贫就业基地,积极探索贫困户的转型之路。村民在扶贫基地创业就业后,思路眼界开阔了、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提高了、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现在村里看不到没事干的人,打工挣钱增收是大家最喜欢聊的话题。”村民朱风学说,“2019年我也开了饭馆和商店,今年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就一门心思专心种棉花、种甜瓜了,抓好农业生产、搞好庭院经济,走上致富路没啥问题。”

  “扶贫就业基地让村民看到了希望,知道了自己致富的潜力有多大。如今,在这里创业就业的有30多人。更多的人经过这个‘跳板’,实现了到轮台县城或库尔勒市创业就业。”张明东说。

  干到心坎里

  可可桥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水。这一点工作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19年,工作队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投入161万元,实施了21万立方米蓄水池建设项目,既保障村民庭院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农田灌溉打下了基础,破解了该村春旱夏涝、季节性缺水的难题。

  有了供水保障,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就顺理成章了。可可桥村“最牛的养殖户”买买提·苏莱曼不仅把家里的20多头西门塔尔牛养得膘肥体壮,院子里种植蔬菜的拱棚也生机勃勃。

  买买提说:“今年,工作队鼓励村民把房前屋后空地全部利用起来栽树种花,院子里种果树搞拱棚,特别是为了发展畜禽养殖,专门成立‘美好家园’养殖专业合作社,将羊进行集中统一托管,每年给村民进行收益分红。”

  张明东说,下一步,工作队将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村民增收致富路上遇到的困难。将全力启动美丽庭院建设和乡村绿化苗木栽种,整体改善村容村貌。同时重点进行餐饮服务、牛羊养殖、大棚种植等实用技能培训,拓宽村民增收技能和致富渠道。还将积极打造集自然风光、农家体验和民宿文化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业,为乡亲们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