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 战贫故事】一位养蜂人的感悟:科技就是生产力

2020年06月11日 10:12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婷 通讯员魏紫芸报道)“哈巴河县的气温低,蜜蜂3月底才能出‘越冬室’,所以每年2月我们就去吐鲁番进行春繁。”5月8日,哈巴河县的养蜂大户张福源对记者说,“今年受疫情影响,错过了春繁期,受损蜜蜂达2000箱。这两年哈巴河县的葵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急需蜜蜂授粉,所以要抓紧时间购买蜂种,加大蜂群,扩大繁殖量。”

  45岁的张福源家在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玛胡村,13岁时因意外事故造成了肢体残疾。他立志要改变家庭命运,如今已从一穷二白的贫困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不仅开办了合作社,还带领周围的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2007年,张福源购买了50箱蜜蜂,研究起蜜蜂养殖技术。“基本上都和蜜蜂一起住在野外,还要随着花期不停地转换场地。”张福源说。6月蚊虫多,有一次因蚊虫叮咬,加上过度劳累导致过敏休克,他被送进了医院。醒过来时,他的妻子含着眼泪说:“咱不干了,换个职业吧,干吗这么不要命……”倔强的他嘴上没说话,但是心里却憋着一股劲。

  养蜂的第一个冬天,张福源领教了北疆冬天漫长的恶劣气候对蜜蜂生命的考验,他说,蜜蜂越冬期长达5个多月,死亡率高。

  “当时真是手足无措,我开始找专家请教,再查资料,研究了五六年,2012年发明了微电脑控制室温、自动补给氧气技术。”张福源的这项技术攻克了高寒地区蜜蜂越冬死亡率高的技术难关,降低了蜜蜂死亡率。

  这一技术在哈巴河县推广,为推动全县养蜂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哈巴河县养蜂户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了解到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镇玉什阿夏村有69户低收入牧民,张福源准备以技术指导等方式与其合作,带动他们增收。

  玉什阿夏村是一个边境牧业村,“这个村自然资源好,山花很多,适合养蜂,如果当地牧民能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增收没问题。”张福源说。

  带动周边人一起增收的举动,张福源从2010年创办哈巴河县宝蜂蜂业合作社便开始了,合作社重点扶持带动周边贫困以及残疾人家庭开展蜜蜂养殖。

  今年,张福源计划将蜜蜂养殖中的运输环节实现机械化操作,通过购买随车吊和叉车来降低残疾社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增加生产资料购置,扩大生产规模,把哈巴河县特有的“苦豆子蜜”销到全国各地。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