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总攻进行时③】伽师县:人勤果蔬香 “种”出好日子

2020年06月24日 10:16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翔报道)6月的伽师,土地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农田里,伽师瓜个个匀称饱满,顺着瓜蔓尽情吸收养分,等待瓜熟蒂落;阳光下,遮天蔽日的伽师新梅树舒展着树冠,青色的鲜果挂满枝头;拱棚内,各色蔬菜长势正旺,打好时间差,一年种三茬,销路好、价格高……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绿意正在蔓延,希望正在生长。

  瓜香四溢

  “肉厚香甜玛瑙红,汁浓鲜美祖母绿”,对于伽师瓜,当地人从来都不会吝惜溢美之词。

  种植历史上千年,种植面积达25万亩以上,伽师人在与伽师瓜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也因“瓜”发生了改变。

  6月18日清晨,伽师县江巴孜乡恰喀村的空气中,弥漫着伽师瓜浓郁的香甜气味。村民阿不都热依木·吾拉依木一家人来到瓜地,将成熟的伽师瓜挑选摘下,装上电动三轮车。

  上一次来地里摘瓜是什么时候?5年前还是10年前?阿不都热依木已记不太清。从小跟着父亲学种伽师瓜的他只记得,自从那次长途运输导致伽师瓜烂掉、直接亏损5万多元后,难过了半个月的他决定:今后既不种瓜,也不贩瓜。

  然而对阿不都热依木来说,伽师瓜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当这部分被强行抽离,生活中既少了热情,收入也受到影响。

  伽师人对伽师瓜的热爱和执着是打不垮的,恰喀村第一书记陈秀峰始终相信这一点。刚好村里调整种植结构,听闻了阿不都热依木的故事,陈秀峰想请他“出山”,带头种瓜。

  近几年,随着伽师瓜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的不断开拓,伽师瓜种植逐渐走向规模化、集约化。阿不都热依木一方面担心自己的种植技术跟不上,另一方面,运瓜烂掉这事儿,还是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

  “技术,你有底子,再提高准没问题,至于瓜果运输,天天在家里待着,不知道咱们县建了个果品批发交易市场吧?”陈秀峰一句话,令阿不都热依木双眼瞬间放光。

  2019年6月,新疆最大的伽师瓜交易中心——新疆果品(伽师)批发交易市场在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镇建成运营,集仓储、加工、保鲜、销售为一体。线上现货电子交易平台+线下产地交易集配中心的运营模式,改变了过去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模式,也打开了阿不都热依木的心结。

  今年初,在技术员的指导下,阿不都热依木种起小拱棚双膜瓜。双膜瓜虽然操作起来有些麻烦,但比单膜的露地瓜早成熟一个半月,挣钱多、来钱快,3亩地可以收入1万元左右,对于种瓜,对于脱贫,阿不都热依木都已急不可待。

  当阿不都热依木骑着装满伽师瓜的电动三轮车驶向交易市场的途中,周边各个乡镇道路上的“运瓜大军”也从各乡村驶向同一个目的地。

  今年,伽师县种植伽师瓜26.6万亩,在对贫困户种植伽师瓜每亩补贴500元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标准化种植,加强管理,确保亩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同时,当地政府还将通过托市收购的方式,保证农产品市场价格相对稳定。

  土生土长的伽师瓜成了脱贫路上的“金瓜”。

  喜上“梅”梢

  2005年,伽师县独辟蹊径,从国外引进了法兰西、斯泰勒、女神3种新梅品种,经过多年的培育种植,如今已成为当地特色种植业的“新秀”,让无数农户喜上“梅”梢。

  6月17日一早,伽师县英买里乡墩迪瓦依村村民阿西木·斯地克洗漱过后,直奔院子后边的地里,他要瞅瞅正在生长的青色新梅,再开始一天的劳动,不然心里不踏实。

  “以前十天半个月不去地里一回,现在天天往地里钻。”一旁的妻子打趣地说。

  “麦子玉米有啥看的,又不挣钱,新梅可不一样,家里的电视、洗衣机,不都是靠它才买回来的?”说话间,阿西木仔细地为新梅树除草浇水。

  2017年,阿西木开始种植新梅,压力大到时常夜晚失眠——没技术、没经验,新梅若是种不好,脱贫可就悬了。

  农民的焦虑,干部们十分清楚。为了使农户能够安心种“梅”,伽师县从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种植专家一年来讲好几次课,技术员还经常到地里指导我们剪枝、施肥,只要勤快些,肯定能种好。”阿西木说。

  去年,阿西木家挂果3年的9亩新梅卖了14万元。脱了贫的他,欣喜地“大采购”了一番,为家中添置不少家电。今年,他将其余的耕地也都定植新梅。

  像阿西木这样依靠种植新梅脱贫的贫困户在墩迪瓦依村共有179户。作为伽师县今年挂牌督战的7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4139亩耕地中,新梅的种植面积达到3400亩,凸显了主导产业的优势。

  “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中新梅收入占到了一半以上,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做大新梅产业,继续向新梅要效益。”墩迪瓦依村第一书记姚春军说。

  今年,伽师县实施提质增效计划,加大新梅补植力度,并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按照人均1亩新梅果园的标准,全力打造“伽师新梅”品牌,带动水果、加工业、包装业、冷藏库的发展,逐步形成集产销、深加工为一体的支柱产业,更好地帮助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绿”叶生“金”

  伽师县除抓好“伽师瓜”和“伽师新梅”两个支柱产业外,还想方设法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铁日木乡巴什铁日木村是城郊村,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深度贫困村。2013年,伽师县一次性利用援疆资金,在村里集中连片建成356座拱棚,交给贫困群众种植蔬菜。

  如今,站在巴什铁日木村村头,只见家家户户的拱棚和露地菜棚连在一起,一眼望不到边。

  村民阿木提·吾买尔的拱棚前些日子刚刚卖出一车莲花白,收入1800元,干劲正旺。

  6月19日正午,拱棚内热浪滚滚,但阿木提依然专心巡看辣椒的长势,衣衫几乎湿透。“拱棚里可不能‘断顿’,一茬菜出掉,另一茬就得接上。”他边抹汗水边说,5个拱棚好好种,一年收入近万元。脱贫,今年他绝不“掉队”。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蔬菜种植上实现人均增收500元的目标,去冬今春,伽师县统筹扶贫项目资金、援疆资金,增加菜苗培育品种和数量,利用县种苗培育中心21座日光温室大棚,培育了1700万株蔬菜苗,免费发放给各乡镇农民,既满足全县19066座“春提早”拱棚蔬菜的种植需求,也让家家户户的庭院里种上蔬菜。

  在江巴孜乡喀热喀什村村民沙比尔·吾守尔家的院子中,葡萄藤蔓为院子撑起一片浓郁的绿荫。葡萄架下,种植蔬菜的木箱整齐排放着。

  “去年种了辣椒、西红柿、茄子、南瓜,除了自己吃,还卖了300块,今年扩大种植,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沙比尔笑着说。

  伽师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立体种植,向院落要效益,不但让村民吃上新鲜蔬菜,还多了一个增收渠道,庭院绿化美化让生活环境也更舒心。

  此刻,在伽师县的绿色原野上,处处可见为收获奔走忙碌的身影。他们坚信,土地上播下的脱贫梦想,很快便会成真!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