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总攻进行时⑥】洛浦县:多元产业构建脱贫“强磁场”

2020年06月27日 12:05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王玉召报道)养鸭还是种木耳?做决定的那晚,洛浦县山普鲁镇英兰干村贫困户阿提开木·阿斯木和丈夫商量了半宿,“两个都是好产业,真不知道选哪个。”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有养殖经验的阿提开木选择了养鸭。“现在已经养了3茬,粗略计算能收入1.6万元。”阿提开木喜滋滋地说。

  要脱贫,必须有产业带动。近年来,洛浦县通过发展多元产业,构建起脱贫带困“强磁场”,让贫困群众脑子转起来、心里热起来、身子动起来。

  脱贫产业咋引进

  “养啥能挣钱?”34岁的阿提开木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前几年,政府发了一头扶贫牛,她又贷款买了两头牛。因为没养过牛,又怕牛不上膘,阿提开木就一个劲地喂,牛长得太大,在圈里转不开身,一转身折了腿,眼看马上就能宰杀卖肉的牛因此跌了价。

  看到这一幕,村干部们哭笑不得,后来实行规模化养殖后,一家一户搞养殖看不到效益,闯市场屡屡碰壁,阿提开木便不再养牛了。

  阿提开木所在的英兰干村人多地少、交通不便,缺乏支柱产业。在洛浦县,有许多贫困村存在相似的问题,这使该县认识到:发展产业迫在眉睫。

  阿提开木见证了这个转折。2018年,洛浦县引进一家外地食品企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肉鸭孵化、养殖、屠宰产业链,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养殖模式,在全县6个乡镇建成了11个基地、250座种鸭养殖棚,每座棚由20户贫困户共同管理,一年养殖6茬,直接带动5000名贫困群众增收。

  政府投资、企业托底、效益均摊,阿提开木重新树立起依靠养殖脱贫的信心。今年初,阿提开木和其他贫困户合伙管理了一个种鸭养殖棚。

  6月22日一大早,阿提开木随便扒拉了几口饭,就往村东头的养殖合作社赶。自从到合作社上班后,她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自己专心致志养鸭子。现在鸭子已经养了3茬,效益很好。

  这两年,洛浦县加紧培育和发展能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并由龙头企业带动,使企业成为项目实施的载体,预计今年通过产业扶持将带动8.77万人增收脱贫。

  肉鸭养殖、鸽子养殖,还有奶牛、蛋鸡、兔子养殖等,如今洛浦县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让贫困户有了更多选择,也有了更多脱贫的信心和希望。

  “广种薄收”咋破解

  洛浦县绿洲面积仅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6%,近30万人口只有34万亩耕地。干旱少雨,风沙期长,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种植户也免不了“广种薄收”的尴尬。

  洛浦县多鲁乡墩库孜来克村以前种地,现在种木耳,村里的贫困户帕太姆·肉孜买买提也种木耳,可对她来说,在这之前可没少尝苦头。21岁的帕太姆是家里的长女,弟弟妹妹年纪小没有劳动能力,她就跟着父母种地,2亩地的收成有限。家里的土地流转后,帕太姆“失业”了,跟着其他人到处打零工挣钱;没有零工可打的时候,帕太姆急得团团转……

  正在这时,村里的帮扶干部上了门:“村头有个木耳种植大棚,贫困户可以免承包费,这可比种地收入高多了。”

  帕太姆一狠心,签了4个大棚,公司管种、管收,棚里的活就是日常管理和采收木耳,光是管护大棚这一项,一年2.4万元的收入就让她欣喜不已。

  农民对土地的情结,帮扶干部心里最清楚,为了能从土地中获得更多收益,他们想尽了办法。“50亩紫薯,一亩收获两吨,收入8万元。”山普鲁镇博斯坦库勒村村民阿不力孜·艾合麦提话里透着得意。去年村里试种紫薯成功的消息让阿不力孜心潮澎湃,没等干部上门动员,他主动找了3个贫困户建起6座小拱棚种上紫薯。

  现在,博斯坦库勒村22座大棚的紫薯种苗已经在4个乡镇的6个村推广种植,6月初完成第一茬大田、林下及庭院移栽800亩,计划第二茬再推广种植大田紫薯4000亩左右。

  在原先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洛浦县加大温室大棚蔬菜、瓜果新品种引进及推广力度,并在持续发展巩固核桃、红枣等种植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以黑木耳、花椒为主的特色产业。

  产业基地咋打造

  切实提高扶贫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产业发展方式也要来一场革命。在洛浦县北京援疆产业园区的发制品产业园,一个新的产业正在创造价值。

  6月23日,在发制品产业园的和田森特发饰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十名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埋头整理假发片。记者见到阿不来提·吐尔逊时,他穿着工作服,双手的食指和大拇指缠着胶带,正一片一片地梳理假发。“这样方便,不磨手。”阿不来提说。

  阿不来提是洛浦县布亚乡库木阿孜玛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4月,他进入假发厂工作,从学徒工一步步成长为生产能手。“来到厂里后,大家对我特别照顾,每个月的收入也挺好,贫困离我越来越远了。”他说。

  在阿不来提上班的厂子周围,还有25家企业都是生产发制品的公司,他们生产发条、发块、头套等假发产品,目前已累计带动6700人就近就地就业,其中贫困户1400人,员工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

  “这里正在打造全国第五大发制品产业基地,预计到今年底,发制品从业人员可达到8000人以上。”和田地区发制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光辉说,“下一步,产业园将优化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推行‘企业+农户’模式,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今年,洛浦县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建设模式,引进假发、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在乡村两级建设9个乡镇扶贫产业、80个村级扶贫工厂,将触角延伸到农户家中。

  新思路、新模式、产业链,这些关键词正在引领洛浦县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