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让扶贫产业行之久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谈(21)

2020年06月30日 10:56   来源:新疆日报

  伽师县全力打造“伽师瓜”“伽师新梅”两个支柱产业,各族群众收获“金瓜”、喜上“梅”梢;策勒县优化林果业发展路径,红枣产业在竞争中更优更强;于田县万亩玫瑰花田争芳吐艳,在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增收希望……近年来,新疆不少地方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攻方向,让一方水土“养富”一方人成为现实可能。

  在看到新疆各地扶贫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扶贫产业的发展是一项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单打独斗,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因地制宜、抱团取暖的创新作为,需要久久为功、持续不断的耐心定力。只有既立足现在、又着眼长远,在提升可持续性上下功夫,才能确保扶贫产业行之久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

  虽然扶贫产业有其特殊性,但归根结底是产业。既然如此,就要考量需求与供给、投入与产出、成本与利润,就要遵循市场价值内在规律,就要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立足当地优势,突出产品特点,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加工及营销体系,差别化、个性化地发展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销各环节与市场需求有机对接、深度融合,推动扶贫产业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健康发展。

  在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新疆一些地方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借助市场主体的力量完善扶贫产业链条,取得了一些好经验、好效果。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围绕市场导向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发展模式,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就能持续增强“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

  发展扶贫产业具有一定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制度的托底保障至关重要。近年来,新疆探索开展“价格保险+期货”试点,推进政策性林果业保险,有效改变了过去产量“靠天吃饭”、价格“过山车”的窘境。只有建立扶贫产业保险制度,用好脱贫攻坚防风险基金,才能最大限度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为扶贫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要抓好后续机制建设,将扶贫产业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脱贫攻坚中积累的资产、队伍、经验继续发挥作用。

  作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产业扶贫的成效不仅事关当前脱贫攻坚战的打赢,而且关涉未来乡村振兴发展图景的勾勒。通过外强市场导向、内实制度保障,提升可持续性,扶贫产业才能开花结果、做大做强,托举起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庆光)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