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塔城地区牵住“牛鼻子”发展牛产业 贫困户过上“牛日子”

2020年07月12日 10:22   来源:新疆日报

扫一扫 看视频

  新疆日报讯(记者盖有军 赵春华报道)养牛?不养牛?

  就在两年前,对于刚刚20岁的布列木汗·合孜尔汗来说,这还是一个两难选择。

  “养牛吧,可看看父亲养了多年的牛,也没富起来,还戴上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不养吧,靠种地也种不出来高效田……”6月20日,布列木汗说他当时很彷徨。

  布列木汗的家在塔城市恰夏镇窝尔塔阿树塔斯村,该村曾经是自治区级贫困村,贫困户占到了全村总人口的一半。

  而村子所在的塔额盆地,是新疆传统牧区,四季放牧曾是当地畜牧业的主要发展方式。

  “当地长期过度放牧,使得草场退化,承载力降低。加之牧民饲养的大多是当地土种褐牛,品种退化严重,繁殖效率低、养殖效益一般,粗放的养殖方式制约了牛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导致当地牧民无法持续增收的关键。”塔城市恰夏镇党委书记张鹏说。

  摘掉贫困的帽子,需要探索脱贫攻坚新模式。

  2018年9月,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疆华凌三农草原牧业有限公司落户窝尔塔阿树塔斯村。龙头企业的到来,让布列木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农公司在当地建起了占地1.1万亩的现代化肉牛养殖产业园。引进纯种安格斯种牛和日本纯种和牛,建成新疆地区规模最大的安格斯牛良种种群。

  看着三农公司的肉牛养殖产业园越来越大,布列木汗的心里很痒痒。

  “牛也可以做B超!”一天,布列木汗和村民们在三农公司参观时,看到技术人员正在给一头母牛做B超检查,这让他很是惊讶。技术人员告诉他,做这项检查,是为了提高母牛繁育效率和质量。

  “我们给当地农牧民量身定做最适宜的养牛方案,带动当地养牛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三农公司总工程师曹晖说。

  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三农公司与当地农牧民进行多种方式的深度合作。

  对于小规模的养牛户,公司提供托养服务,每头牛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分红;对于有一定规模草场的养牛户,公司提供委托代牧,牧民代牧一头牛一个月可获得80元收益,每年代牧期为6个月。公司还对牧民自家饲养的母牛提供免费配种改良,生产的公牛犊由公司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收,母牛犊则由农牧民作为生产母牛饲养,扩大再生产。

  新型合作方式,让村里找到了脱贫致富新路径。村里办起了培训班,布列木汗成了曹晖众多牧民“徒弟”中的一员。

  饲料怎么科学配比、如何进行冷配、肉牛品种改良基本知识……布列木汗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真经”。

  “通过安格斯肉牛父本和哈萨克牛母本,能杂交繁育出塔额黑牛,可以生产中高档牛肉;用日本和牛父本和当地褐牛母本,能杂交繁育出塔额雪牛,可以生产高档雪花牛肉,这些牛肉市面上卖的价格特别高!”布列木汗如数家珍。

  去年,布列木汗家养了3头褐牛品种的母牛,通过配种改良产下了3头安格斯杂交品种牛犊,每头牛犊卖了6000元,比当地土牛牛犊每头多收入3000元。成倍增长的养殖效益,让他坚定了发展高效养殖的信心。

  今年,他家的3头母牛又产下3头安格斯牛犊,他把2头母牛犊放在家里养殖,用来扩大再生产,一头公牛犊托养到三农公司。

  通过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将国内成熟的产业模式本土化操作,当地形成了集肉牛育种、繁殖、育肥、饲料种植和有机肥加工的养殖产业链,带动当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

  置身于这个产业链条当中,布列木汗和当地贫困牧民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目前,肉牛产业已辐射带动脱贫110户360人。

  到今年底,三农公司肉牛养殖产业园的肉牛存栏量将达到5万头。公司正在选育发展30万头优质哈萨克基础母牛群,扩大优质肉牛养殖规模。塔城地区肉牛存栏量近300万头,牛产业正在做大做强。

  “我已经牵住了增收脱贫的‘牛鼻子’,再这样滚动发展下去,我很快就成牛老板了。”布列木汗笑着说。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