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特色产业强村富民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村帮扶见闻

2020年07月16日 10:28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杨舒涵报道)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坚持党建引路,不断创新产业带动模式,以产业脱贫为重点,以就业帮扶为抓手,在“精准”二字上做文章,让一个个特色产业成为当地群众摆脱贫困、乡村发展壮大的动力和引擎。

  产业驱动 脱贫有了新动力

  7月5日,在墨玉县吐外特乡英古勒村木工专业合作社里,机器声轰鸣,52岁的村民图尔荪托合提·库尔班正在娴熟地将一块木板刨平。

  村第一书记阿里木·克里木告诉记者,村里木工手艺人多。年初,他动员大家以合作社的形式抱团发展,大家都担心加入合作社分不到钱。经过他耐心做工作,大家消除了顾虑。如今,7名合伙人1年下来的收入远超往年。同时,合作社还解决了村里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既能就业还能学手艺。

  在自治区高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总领队蒋新华看来,发展产业,突出“特色”是关键,只有立足当地实际,把准脉、开对药,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才能治标又治本,彻底拔掉穷根。

  挂面加工、帽子订制、板蓝根种植、乡村游园、特色养殖……蒋新华介绍,通过这几年努力,自治区高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所在的村子共发展10余种产业。“接下来,我们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村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更多稳定的就近就业岗位,拓宽村民持续增收渠道。”蒋新华说。

  因地制宜 农村有了新颜值

  坐落在墨玉河畔的吐外特乡库木博依村一个农家游园,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7月5日,这里被汽车围得水泄不通,原来是本村的一对新人正在举办婚礼。放眼望去,占地52亩的景区,果树林立,鸟语花香。

  农家游园老板阿不都热合曼·艾则孜告诉记者,游园工作人员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此外,这里用的牛肉、羊肉和鸡肉都来自当地的养殖合作社,就地取材,绿色环保,传统的烹制,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乡村美味,引得游客络绎不绝。

  “从前这里杂草丛生,我们鼓励致富带头人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你看,短短两年时间,这里再也不是当年的样子了!”蒋新华说,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工作队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考虑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因素,推动差异化发展,让美丽乡村颜值更高。

  独辟蹊径 脱贫有了新模式

  7月5日,在吐外特乡琼库勒村占地35亩的民心养殖合作社中,贫困户夏尔班·阿卜杜喀迪尔正忙着给牛舍中的牛添加饲料。

  这家合作社将托养模式与产业脱贫相结合,有27户贫困户入股,通过“合作社+村两委+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发展牛羊养殖,助推农民增收。

  夏尔班家有2头牛40只羊,她将2头牛放进合作社,并在那里打工,每月有工资。“如果按照不低于8%的分红来算,她的2头牛市场价如果是3万元,那她还可以拿到2400元的分红。”村第一书记魏锋说。

  “我希望村里人都能走出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7月5日,英也尔乡塞克孜帕其村村民、如今远在湖南长沙的麦麦提阿布拉·艾尼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在长沙已经生活了10年,主要卖烤肉,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上万元。

  村第一书记阿迪利·阿布力米提告诉记者,近年来,南疆不少农民外出就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迎来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自治区高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不断拓展产业增收道路,结合村民特点和就业需求制定培训方案,提升村民创业技能,鼓励村民转移就业,不仅让村民告别了贫困,更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