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新疆保障粮食安全述评之二

2020年08月04日 09:31   来源:新疆日报

植保无人机在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宁州户村麦田作业(资料片)。 陶维明 摄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毅报道)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耕地和技术则是粮食产业发展的命脉和基石。

  近年来,新疆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科技推广等项目重点向产粮区倾斜,大力推进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小麦特别是冬小麦生产,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口粮供应充足有余,实现粮食生产能力可持续增长。

  如今,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等传统观念正在被打破,一套更积极、更长远、更科学的粮食生产体系逐步形成,这进一步夯实了全区粮食生产基础。

  命脉在耕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没有耕地就没有口粮。

  近年来,新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压实稳定粮食生产责任,稳住11个地州42个粮食主产县市粮食生产,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示范推广先进培肥技术,提升耕地质量,拓展粮食增产的潜在空间。

  “我们不断优化耕地质量,开展了秸秆还田、高效节水建设等工作,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产粮能力越来越高。”奇台县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粮农冯汝刚说,有了高标准农田,如今生产小麦比过去节水50%,亩均产量提升约40%,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

  田块平整、集中连片、水电路设施配套完善……今年以来,新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一批续建、新建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全区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力争通过1到2年时间,完成3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建管护一体化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得好、用得上,有效益、管长远。

  高标准农田要发挥效益,离不开水利工程项目的支撑。2016年至2019年,新疆累计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1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3989万亩。共实施27处大型灌区及73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累计改善灌溉面积6417.3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近4.7亿立方米,各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与此同时,耕地质量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也在全面推开。全区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农家肥有氧积造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培肥地力的系列新技术、新模式,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提升长效机制。2019年,全区有机肥施用量达5783万吨,秸秆还田面积达3782万亩,不合理施肥现象得到明显扭转,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当前,新疆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5.28级,较2014年提升了0.38个等级,耕地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田生产基础更加稳固牢靠。

  品种是“芯片”

  “刷新纪录”是这两年全区小麦产业发展中的高频词。2019年南疆喀什地区高产攻关田冬小麦实测单产高达731.3公斤;北疆奇台县冬小麦最高单产达832公斤,问鼎全疆冬小麦最高产纪录。今年优质冬小麦实测单产再创新高,达到785.1公斤,一连串的高产纪录,是新疆粮食生产水平提升的重要标杆。

  种业被喻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近年来,新疆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不断提升育种创新能力,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使用玉米新品种亩均收益提高约200元。”博乐市小营盘镇玉米种植户苏杰说,今年他种植的是粮饲兼用型新品种,收获后的玉米既可以用于粮食加工,也可以用于青贮饲料生产。他可以根据饲料和粮食的市场价格,选择收益较高的销售,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苏杰的经历并非个例。新品种为全区粮食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产量的增加,更有综合效益的稳步提升。2018年起,自治区安排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特别是鼓励联合育种攻关和新品种选育工作。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疆内外实力企业、科研单位成立玉米、棉花、小麦以及特色作物4个联合育种攻关体,专题开展育种攻关,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有效解决科研和生产脱节的问题。

  目前新疆粮食生产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南疆“以粮代种”发生率已降至1%以下,北疆玉米“吨粮”面积超过60%,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和畜禽、水产、林草种业,打造一批销售额超亿元的种子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种业在农业提质增效中的引领作用,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增产靠科技

  今年,奇台县较常年气温偏高、降水量明显偏少。冯汝刚管理的2000亩小麦不仅没有因旱情出现大幅减产,反而创了旱年产量的新纪录,最高单产达779公斤,比去年增加了84公斤。

  “这都是科技的功劳。”冯汝刚说,小麦能够实现丰收,与优选品种、配方施肥、科学管控等技术密不可分。得益于水肥一体化和加压滴灌技术,生产人员可以根据小麦生长需求随时将水和肥料输送到每一株小麦的根部,帮助小麦抵御旱情影响,实现生产环节节本增效。

  曾经“看天吃饭”,如今依靠科技。这些年,全区农业农村部门强化科技服务指导,注重良种良法配套,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将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与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遴选一批粮食生产主推技术,加强良种繁育、提纯复壮,建设小麦、玉米百万亩制种基地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基地,集成推广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种肥分离、少浇勤浇等“良种+良法”种植管理技术,充分挖掘科技引领带动作用,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全区还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作物,依托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目前,全区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已达30%,实现了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目标。

  如今,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为新技术的普及做出不懈努力。据统计,全区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已累计选派8000余名科技特派员,推广新技术1800余项,引进新品种1900多个,培训农民200余万人次。

  同时,农业农村部门还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及时掌握灾害天气的发生、发展、强度、范围及危害,制定应对各类灾害措施和系列方案。特别是面对今年旱情,及时采用人工增雨、渠首灌水、喷施叶面肥等抗旱措施,应对旱情对粮食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有效保障特殊之年口粮绝对安全。

  下一步,新疆将加快推动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行动,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信息监测网络,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让科学技术成为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让全区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基础更牢,能力更强,效果更佳。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