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老院子”飞出“金鸡”来

2020年08月11日 09:38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梁立华报道)“咕咕咕,咯咯咯……”7月上旬,记者走进位于洛浦县布亚乡阿亚格夏合勒克村的自治区科协帮扶布亚乡特色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只见绿树成荫,成群的尼雅黑鸡扑棱着翅膀在草地上窜来窜去。

  “目前养殖基地共有2.2万只尼雅黑鸡,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驻阿亚格夏合勒克村第一书记亚森·加帕尔说。

  如今,阿亚格夏合勒克村正通过建立养殖基地,推进尼雅黑鸡养殖科学化、产业化发展。

  起步 建起肉类加工厂

  2018年,自治区科协针对布亚乡每个村的特点,因地制宜,扶持当地产业发展。

  经过调研,亚森发现,村里每家每户基本上都养了几只尼雅黑鸡,但单纯靠卖鸡蛋和毛鸡,根本挣不上钱。借助尼雅黑鸡养殖的广泛基础,帮助村民科学养殖,再对鸡肉进行加工,提高附加值,一定能帮村民增收。

  2018年6月,自治区科协将布亚乡6个村的畜禽养殖资源整合到阿亚格夏合勒克村,成立了洛浦县老院子肉类加工厂,将村民养殖的尼雅黑鸡、鸽子、牛羊等加工成成品,真空包装销售。

  “加工包装后的产品价格比以前提高了至少30%,销量也大了。”亚森说,仅半年时间就销售了8000多只尼雅黑鸡、1.2万多只鸽子,而尼雅黑鸡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

  “尼雅黑鸡除了可以整鸡销售,还可以分割加工成鸡翅、鸡爪、鸡腿销售。”经过半年的销售,亚森对尼雅黑鸡的市场前景信心更足了。

  为了扩大产品影响力,2018年11月,亚森在自治区科协和布亚乡党委的支持下,为加工厂注册了“老院子”商标,打造高品质尼雅黑鸡品牌。

  转型 打造养殖合作社

  随着“老院子”品牌在市场上逐渐受到认可,单靠村民零散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仅靠村民自己养殖,饲料转化率低,成本高,产量少。”亚森说,通过规模养殖,可以大大提高繁育数量,形成产业规模,带来更大效益。

  2019年6月,自治区科协为布亚乡党委提供70万元专项经费,协助当地建立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同时,成立洛浦县繁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帮扶单位+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逐渐将尼雅黑鸡由小产业发展为大产业。

  正当亚森踌躇满志时,部分村民却打起了退堂鼓。

  “摊子铺得这么大,赔了怎么办?”村里的贫困户艾力·麦提尼亚孜听说入股需要投入一些资金,直摇头。

  “咱们有专家指导,前期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养殖和销售都不是问题。”亚森和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劝说。

  为了动员村民入股,亚森和干部们磨了不少嘴皮子。为了彻底打消村民的顾虑,养殖基地与农户签订托养协议,约定2020年所得纯收益全部分给农户,确保每户增收1500元。同时,自治区科协每年将从合作社购买一定数量的黑鸡,帮助销售。

  “我相信工作队都是为了我们好,为了让我们早日脱贫,我入股。”艾力被这份真诚所打动。随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入股。

  目前,6个村共有116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养殖基地还吸纳阿亚格夏合勒克村贫困户务工就业,每人每月工资1800元。

  发展 科学养殖提质增效

  走进加工厂,记者看到两台孵化机里整齐码放着数千枚鸡蛋。

  “现在已不需要自然孵化,我们购买了两台孵化机,每台一次可孵化2500枚鸡蛋,出壳率80%以上。相较自然孵化,这种方式孵化的数量多,出壳率高,成本低。”亚森说,孵化出来后还需要在育雏鸡舍内饲养一段时间。

  跟随亚森,记者走进育雏鸡舍,只见数千只鸡苗在笼子里叽叽喳喳地啄食。

  “与传统养殖方式不同,鸡苗破壳后,如果直接放到地上散养,容易吃进不易消化的杂物,导致成活率不高。”亚森说,一般破壳后会在鸡舍内饲养40天,成活率能达95%以上,而直接散养的成活率只有70%左右。

  由于前期缺乏科学的养殖方法,加之当地风沙较大,许多鸡患上了呼吸道疾病,养殖基地前两批尼雅黑鸡在饲养过程中遭受了一定损失。

  前期的损失,让亚森更加认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为此,亚森不仅到民丰县安迪尔乡尼雅黑鸡养殖场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还请来新疆畜牧兽医学会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定期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上门为鸡打疫苗。通过科学养殖,现在黑鸡的病死率控制到了5%左右。

  从2019年6月至今,基地共养殖4.5万只尼雅黑鸡,出栏后在加工厂直接加工后进行销售,一只鸡能卖到80元左右。随着“老院子”品牌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合作社在乌鲁木齐已经有了几家稳定的经销商。

  “尼雅黑鸡品质好,肉质紧实鲜美,在内地市场也很受欢迎。现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销售量不断增加,我们对尼雅黑鸡市场很有信心。”乌鲁木齐市华业万成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露婕说。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