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文化富矿要深挖才能炼出“金饭碗”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谈(31)

2020年09月07日 09:36   来源:新疆日报

  走进民俗家访点,体验一把风情浓郁的民俗文化游;打开电商平台,输入“新疆非遗”,数百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任君选购……据近日《新疆日报》报道,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新疆充分发挥文化扶贫扶志、扶智的优势,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拓宽了脱贫增收渠道,同时积极满足了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源,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精细的、深度的开发挖掘,使其助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疆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在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的背景下,文旅深度融合大有可为,就好像坐拥一座含金量高的文化富矿,经过加工提炼,必然能炼成各族群众捧得牢的“金饭碗”。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于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至关重要。由于文化天然具有的社会内涵和外延,使其在催生脱贫内生动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若要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就需运用先进的文化理念,以独到的眼光把富矿开发出来。比如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把天山北坡传统的农耕文化发挥到淋漓尽致,让整个村落宛如一座活态的农耕博物馆,不仅吸引万千游客慕名而来,也让当地村民意识到原来自己熟悉的生活竟然蕴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天山南北的草场上、河流边,这样充满文化吸引力的村庄越来越多,这不仅为村民增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底气,更为他们带来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相信只要找对路子,不用等靠要,身边就有“金疙瘩”,脱贫增收“我能行”。

  挖好矿要找准脉。因地制宜摸准当地的“文脉”,才能做到文化资源的开发事半功倍,从而在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新疆各地以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切入点,推进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贫困村脱贫增收有机结合,探索出“非遗+扶贫”的文化精准扶贫新模式,哈密刺绣、新和民间乐器、喀什土陶等竞相亮相,在各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动了当地贫困户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实现脱贫增收,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土壤,更为精准脱贫找到了新路径。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精神食粮的深厚土壤,是接续奋斗的动力源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口袋鼓囊囊,更要精神上亮堂堂,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的强大社会功能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将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奋斗路上也必将发挥强大的支撑力量。(张蓓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