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路上 · 我在福海】张海江:乌伦古湖,我家的“福”海

2020年09月09日 09:53   来源:新疆日报

  讲述人:福海县“海江野鱼馆”负责人 张海江

  记录整理:福海县融媒体中心 庄晓颇 孟世福

  我是土生土长的福海人,在乌伦古湖边长大,后来在湖里打鱼,现在开鱼餐馆,没有离开过乌伦古湖。

  1959年,大批内地支边青年进疆,我的父亲从安徽来到西北边陲,成为乌伦古湖上的第一代渔民。

  父辈们挖地建屋,就地取用沙枣树干和红柳枝条搭棚遮挡风雨,地窝子就是他们的家。父亲从渔民、技术员、驾驶员、渔业队队长一路走来,出色完成了多捕鱼、建渔场的光荣历史使命。

  那个时候,每家每户的门廊下都挂着成串的小白条鱼干,孩子们随手揪下来一个,就是可口的零食。1962年冬天,一网打出了82.5吨鱼,这一纪录令福海人至今都引以为傲。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渔场年均捕鱼量接近3000吨,占到全疆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在渔场,初中毕业后,男孩子大多子承父业,打鱼成了他们不二的选择,女孩要么在后方织网摘鱼,要么去鱼罐头厂上班。1986年初中毕业以后,我就跟随父辈们打鱼,一个月下来,领到37.54元工资。接下来,我又干了很多工作,在鱼罐头生产企业工作过,在保鲜鱼的冷库里工作过……每一项工作都和鱼有关。

  随着上游灌溉水量逐年增加和周期性气候因素,乌伦古河入湖水量逐年减少。到了1985年左右,乌伦古湖水位比10年前下降了5米,面积缩小了80多平方公里。入湖河流部分河段出现季节性断流,鱼类溯河产卵的路线被阻断,加上连年过度捕捞,湖区渔业资源严重退化。

  面对乌伦古湖的现状,福海县委和县政府提出,对渔业进行改革。1999年10月,福海国营渔场重组成立了国有控股企业——新疆福海水产有限责任公司,我成了企业职工。

  当时,地方渔场是阿勒泰地区的“南大门”,来来往往的车辆很多,很多渔场人通过开鱼餐馆富了起来。我和家人商量,拿出所有家当,又凑了一些钱,1999年开起了一家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海江野鱼馆”,我全部用湖水炖鱼,味道鲜美、经济实惠,很多食客都成了回头客。

  2004年末,公司实行二次改制,我也从职工变成了股东。在完成企业改制的同时,县里延长禁渔期、扩大禁渔区、开展鱼种繁育,大规模进行鱼种增殖放流,每年都有上千吨鱼苗投放到湖区,生产效益连年攀升。

  随着渔业的迅猛发展和乌伦古湖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福海县开始发展旅游业,乌伦古湖这张名片也渐渐声名鹊起。

  2005年,县里举办第一届“冬捕节”以来,父辈们独具特色的冰上捕捞方式吸引众多疆内外游客来讨“年年有鱼”的好彩头。

  县里很多人和我一样,依托渔业旅游,从中赚取了第一桶金。我目前在渔场和县城各经营着一家鱼餐馆,每日宾客盈门。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