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谈近百年诗词人生:把中国传统“吟诵”留给后人

2020年09月11日 12: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天津9月10日电 题:叶嘉莹谈近百年诗词人生:把中国传统“吟诵”留给后人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我是将近百岁的老人了,所懂的只是诗词。”9月10日,中国教师节,已96周岁高龄的叶嘉莹坐在轮椅上,回望近百年诗词人生,讲述“弱德之美”,她说:“我最后的一个希望,是要把中国传统的‘吟诵’整理完,留给后人。”

  当日,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教师节特别展映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依循旧例,叶嘉莹先生也为南开师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传播中华诗词魅力。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这一课,人员较往年少,但在网络上直播,受众更多。

  1924年生于北京的叶嘉莹出身叶赫那拉氏,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知名汉学家。她1941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1952年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执教;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2016年3月25日,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出身名门,却一生坎坷;长年寄居海外,又在晚年定居南开。回望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叶嘉莹于颠沛流离中饱受家国破碎、生存困顿、生离死别之苦。到底何种力量支撑她笑傲苦难?叶嘉莹说:“我是苦行僧加传道士,也自得其乐。”

  她回忆在哈佛大学做研究的时候,每天在图书馆研究王国维《人间词话》那本书,早、中、晚三餐不过是各一个三明治。“工作到半夜,要走的时候,我在三楼,要负责把图书馆每层的灯一个个熄灭;研究一天的王国维,伴随着灯光熄灭走下去的时候,我觉得王国维就在旁边。”叶嘉莹笑言。

  对于人生坎坷,叶嘉莹举例孔子所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她说:“我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我对于读书、研究真是做到了发愤忘食,而且也确实乐于忘忧,在读书中自得其乐。”

  “世变悠悠几翻覆,沧海生桑陵变谷。”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的智慧,支持她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面对困难,我不恐惧、不害怕。”

  苦难岁月磨砺性情,诗词为伴感悟人生,叶嘉莹提出的“弱德之美”正是源于清代词人朱彝尊。在讲座上,她流畅地为众人吟诵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叶嘉莹认为,朱彝尊这首词作非常好,体现一种“弱德之美”,就是对于自己感情的一种节制,一种约束,是一种“弱”的品德,是一种忍耐和承受的品德。

  秉持这种信念和认知,无论多大的苦难、灾祸袭来,叶嘉莹都可以“独立苍茫自咏诗”,她内心的操守从不因外物而变。被问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时,她更是一笑置之:“我这个人关起门来读书、写作成为习惯,并没有觉得被关起来有什么不好,在读书中自得其乐。”

  执教七十余载,叶嘉莹以“好为人师”自嘲,“我现在这么老了,还希望有余年可以继续工作,将诗词‘吟诵’传承下去。”她指出,在古代,吟诵非常重要,字从音出、字从韵出,只有吟诵才会创作。“所以我正在做吟诵的录音,希望能够推广中国历代的诗词歌赋,以传后世。”

[责任编辑:凯丽比努尔·伊斯坎代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