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村里的年轻人捧上“新饭碗”

2020年09月20日 09:49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赵春华报道)9月16日一早,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两河片区马家庄子村村民吐尔逊·托汗就坐在自家院门口。“村里有了紫罗兰中央厨房,很多年轻人都捧上了‘新饭碗’,日子更有奔头了。每天早晨村里都热热闹闹的,我看着都得劲!”吐尔逊说。

  在这位64岁的老支书记忆中,过去马家庄子村的太阳好像都比别的地方懒,“那时我们村半农半牧,不到日上三竿几乎听不到什么动静。”

  2015年脱贫后,马家庄子村借助产业扶贫、与市场的紧密衔接和生态修复逐渐步入了全面小康的快车道。

  “我每天去上班,是女儿最骄傲的事”

  16日早上,穿戴整齐后准时走出家门,叶尔哈力·尼合买提不忘转身给3岁的女儿说“再见”。今年6月30日,占地1290平方米的紫罗兰中央厨房项目投入运营后,叶尔哈力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生产车间。

  “我每天去上班,是女儿最骄傲的事。”叶尔哈力说,女儿经常神气十足地和小朋友说,爸爸现在有工作了,再也不去放牛了。

  马家庄子村距离市中心18公里,全村131户5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07人,大多靠着放牧为生。2015年,通过脱贫攻坚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了吃穿问题,住上了安居房。贫困的帽子虽摘掉了,但如果不能实现稳定就业,贫困户存在返贫的风险。

  2018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接收马家庄子村行政管理,以产业为支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今年引进紫罗兰中央厨房项目,优先解决马家庄子村村民就业。在进行了职业健康、专业技能等培训后,27位村民实现了从牧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在流水线上,叶尔哈力一边熟练地上料一边说:“我们夫妻俩都在这里工作,一个月有6000元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

  “接不完的订单,挣不完的钱”

  透过中央厨房干净明亮的玻璃窗,面点生产线上的忙碌场景一览无余。身穿白色工作服、佩戴口罩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这其中就包括卡力玛·托辽吾哈孜。经过两个月的以干代训,卡力玛逐步掌握了生产线的设备调试技术,对未来的工作信心满满。

  “3条生产线不仅日产馒头、包子等主食30万个,还能生产1.5万份学生营养餐。目前公司的6家中央厨房承担着5万名学生的营养餐,市场份额还将不断扩大。我们每天都有接不完的订单、挣不完的钱!”卡力玛说。

  产业扶贫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尤为重要,“我们不仅让农牧民端上‘新饭碗’,更要端得稳、端得好!”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管委会副主任、扶贫办主任丁彤卒说。

  “现在村里的肉禽蛋奶资源不仅可以被紫罗兰中央厨房收购,还进入76个蔬菜副食品直销点销售,大家都在铆着劲儿发展畜禽养殖。”卡力玛说。

  马家庄子村周边皆是黄色塔吊,北京燕京汽车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有43家企业入驻,一个更广阔的就业和消费市场将为该村村民的小康生活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吃上‘旅游饭’,忙活的日子在后面”

  这几年,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不断加大扶贫投入,马家庄子村实现了燃气入户、道路入户,并于2019年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项目。村里环境好了,村民哈依拉提·哈山念起了生意经。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游客越来越多了!”哈依拉提销售特色农副产品的摊位位于新建的古榆树祈福广场,一棵树龄约700年的古榆下,游客在拍照留念。

  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利用马家庄子村榆树沟的自然资源优势,投资约20亿元打造新疆天山两河谷文化旅游生态区。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修复、楼兰映象、马文化产业园、生态休闲基地等,项目于2019年启动,计划3年完成。

  在马家庄子村、东南沟村等地,以百年古榆为基点进行的10公里榆树带修复工作正有条不紊开展着,预计绿化面积8730亩,同时建设桃林观赏区、民俗体验区、农田休闲区等项目。农牧民依托文旅产业就业、持续增收正在实现。

  “村里的很多人都吃上了‘旅游饭’,我也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打算再开一家商店,忙活的日子还在后面呢!”哈依拉提说。

[责任编辑:王昕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