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的地方就在家门口,太方便了”

——新疆未脱贫贫困县采访之二

2020年09月29日 11:1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 王瑟 光明网记者 姚坤森

  走进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杭桂镇和佳新村种鸽繁育基地,孵化室、物料室、仓库、堆粪间、锅炉房等配套设施齐全,刚出窝的鸽子敏捷好动、憨态可掬。目前该基地繁育种鸽能力达26万羽,成为吸纳周边村民就业的重要渠道。

  洛浦县供销社主任、鸽产业项目负责人陈学贤介绍,全县已建成两个良种鸽繁育基地,养殖有祖代鸽52000对。鸽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联合体+贫困户”的运行机制和“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配送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疫、统一产品收购”的“五统一”养殖模式,形成了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鸽产业经营组织联合体系。

  如孜古丽·吐尔送尼亚孜是洛浦县杭桂镇赞木其艾日克村村民,2019年6月,她来到和佳新村种鸽繁育基地,成了3—4号厂房师傅,现如今月工资可达2500元左右。如孜古丽·吐尔送尼亚孜说:“在这里上班,不仅离家较近,每个月的收入也比较稳定,对于今后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通过对外招商引资,洛浦县近年来结合本地实际状况,重点发展兔、鸽、鸡、鸭等养殖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有效带动了贫困人口通过就地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见到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芒辛镇阿克库什村村民布左热古丽·阿不都热西提时,她正在镇拱棚蔬菜种植基地的辣椒地里采摘辣椒。这位今年3月才刚刚加入合作社的社员笑着说:“我工作的地方就在家门口,走路就几分钟,太方便了。在这里工作,每个月都有近千元的工资收入,自家地里的活也没耽误,特别感谢镇政府和合作社,让我实现就业,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

  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布左热古丽·阿不都热西提说起曾经的日子,眼里涌出了泪花。她说:“家里只有3亩地,自己又没有什么技术,还要养活老人和孩子。因为这样,我想出去工作也不行,只好苦着吧。”

  英吉沙县芒辛镇拱棚蔬菜种植基地项目今年3月开工建设,建设了1400多座拱棚,种植的辣椒已经被内地一家客商全部订购。从拱棚建设初期开始,所有建设用工都为当地的贫困人员,每人每天最低收入都在100元以上,最高达到240元。项目建成后,成立了“农林牧菜”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适度流转带动6248人实现脱贫。布左热古丽·阿不都热西提就是其中一员。说起脱贫的事,她满怀信心:“通过在合作社的工作,我家今年可以实现人均1.3万元的增收目标,脱贫没有问题。我现在考虑的是怎么样更上一层楼,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老人享受更幸福的生活。”

  伊妮古丽·谢热普是喀什地区莎车县艾力西湖镇喀亚拉巴格村峰润园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奶牛养殖场的挤奶工,一年前,她只是个家庭主妇。说起自己身份的转换,她说:“家里的土地种的就是小麦、玉米和棉花,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年前,奶牛养殖场建成了,我第一个报名来这里工作,除了当挤奶工,还负责销售、制作酸奶等工作,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的工资。因为我有了固定的工作,所以我家已经脱贫了。”

  奶牛养殖场负责人王涵介绍,奶牛养殖场是2019年5月开工建设的,当年12月投入运行,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销售等。经过半年多的发展,奶牛养殖场每天出产牛奶1.8吨,解决了13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像伊妮古丽·谢热普这样的贫困户就有9人。

  艾力西湖镇党委书记龙世新说:“奶牛养殖场建成后,带动了周边各村饲草饲料的种植规模,已发展3000亩土地种植玉米等青贮饲草饲料,亩均可收入1800元。奶牛养殖场还向周边农民收购麦草、苜蓿等,鼓励农民发展种植、养殖,达到增收的目标。”

  伊妮古丽·谢热普通过一年来的劳动,已经为自己规划了更大的发展目标。“今年6月我从奶牛养殖场里购买了10头小奶牛,一年后它们就可以产奶了。我要自己养好它们,让它们产更多奶,增加我家的收入。因为我在这里挣到了钱,家里买了新家具,铺了新地砖,幸福一步步走向了我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是靠双手创造出来的。新疆各级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更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走出家门,进入企业和各种生产基地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全就业,人人有活干,持续有收入。目前,南疆三地州已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就业。

  《光明日报》(2020年09月29日 03版)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