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扫把“扎”出新生活

2020年10月15日 09:37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沁言报道)扎扫把也很讲究,阿西木 · 托合提就有这手绝活儿。

  “一层长一层短,中间还得绑一层。”在阿西木的家乡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很早以前就开始种植高粱,很多村民扎得一手好扫把。尽管这里家家户户都有扎扫把的传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却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如今,该村把扎扫把做成了产业,小小扫把“扎”出了阿亚格曼干村村民的小康新生活。

  小扫把成了“小宝贝”

  “以前扎扫把是为了家用,现在这可是我过上小康生活的宝贝。靠扎扫把,我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10月12日,扎了20多年扫把的阿西木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阿西木家的大门上挂着“手工艺品农户车间”的牌子,农闲时,在家扎扫把是他的主要工作。扎扫把的高粱秆是地里现成的,一把扫把能卖到十几元钱。

  在阿亚格曼干村瓦日斯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喀迪尔 · 艾沙和妻子茹仙古丽 · 阿卜杜克热木手脚配合,只用几分钟时间,就用高粱秆做好了一把小扫把。“我们俩农闲时每天工作6个小时,一天能做40把扫把,一把净赚5元,一个月下来就是6000多元。加上家里养的牛羊和地里种的蔬菜水果,年收入超过5万元。现在的生活,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茹仙古丽越干越有劲。

  瓦日斯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达伍提江 · 阿卜杜热伊木说,全村每年生产近100万把扫把,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大量的高粱秆需求还带动了附近乡村的高粱种植。

  小扫把有了“大品牌”

  自治区党委党校驻阿亚格曼干村“访惠聚”工作队入驻之初,了解到村里不少人有扎扫把的手艺,他们动员村民把这个手艺用起来,但村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扎扫把自家用还可以,拿到巴扎上卖,挣不上几个钱。”

  原来,村民扎的手工扫把虽然结实耐用,但未形成规模,销路不广。

  为帮助村民把扫把产业做大做强,2016年初,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引导村民创办了瓦日斯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厂房,注册了“瓦日斯”商标,帮助村民统一进料、统一销售。村里还举办扫把制作培训班,开展扫把制作技能大赛,仅村民玉素普 · 阿卜杜拉老人就带出150多个徒弟。

  “自打加入了合作社,我家生意越来越红火。”该村扎扫把大户司马义 · 玉素普激动地说,“以前要自己找销路,现在我们村‘瓦日斯’扫把名声打响了,很多客户慕名而来成批订购。”

  对不方便到工厂上班的村民,合作社把原材料送到村民家,再按每把5元—10元的价格回收成品扫把。

  “我每天可以扎15把扫把,一天就能挣100多元。”贫困户肉孜 · 西热普高兴地说。

  “村里有了富民产业,就能留住人,尤其是年轻人。”达伍提江说。

  村里扎扫把的人越来越多,一把把扫把令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有的村民盖了新房,有的购置了私家车。

  互联网上销路广

  一根根网线令阿亚格曼干村的扫把声名远播,更广阔的市场打开了。

  “紧俏得很,不愁卖!”达伍提江笑着说,“过去我们的扫把主要在喀什销售,如今借助互联网不仅销售到天山南北,还远销到了甘肃、山东等地,年销售收入近600万元。”

  在阿亚格曼干村瓦日斯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的扫把从地面堆到了屋顶,收货的卡车等在屋外。

  “这1000把订单扫把将发往北疆,大伙儿再仔细检查一下。”达伍提江对车间的工人再三叮嘱。

  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阿亚格曼干村村民开始制作扫床把子、刷锅把子、旅游工艺小扫把等产品。

  “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达伍提江带着村民尝试着编织农家手工艺品,把普普通通的高粱秆变出各种花样。

  “我们村的‘瓦日斯’牌传统扫把吸引了很多外地厂家前来观摩,我们的工艺扫把放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他们看到后也很感兴趣。”达伍提江说,“很多人会在网上购买我们的工艺扫把。”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村有了想不到的变化。”满脸笑容的司马义说,“我们现在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