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 12:59 来源:伊犁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李亚锋报道)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体验草原的静谧,在红色文化的围绕中感受艰苦奋斗的年代,在民俗风情中领略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10月16日,记者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了解到,今年该县紧紧围绕草原文化、红色文化、马文化,着重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宿文化,以风格各异、形态多样的旅游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
连日来,昭苏县昭苏镇吐格勒勤村“根据地”民宿负责人闫新兵喜不自禁,因为他的民宿每天接待游客数量都在不断攀升,收入也非常可观。据了解,这个村与他家一样的民宿有15家,收益都不错。
走进闫新兵家的民宿,马灯、草帽、“二八”式自行车、黑白电视机、冰棍箱等反映时代特征的旧物带来一股浓郁的怀旧风。闫新兵介绍说,这几年看着左邻右舍经营民宿过上了好日子,就打算把自家院子收拾出来搞民宿。于是今年投资170万元,建设了吃住一体的“根据地”民宿,把红色文化展览和食宿相结合,公用电话亭、谷仓、火炕、煤油灯、锄头等一件件上世纪70年代的生产生活用品,全面、清晰、真实地展示出当年农民家庭生产生活全过程。自“十一”小长假营业以来很受欢迎,游客反响好。
采访中,记者漫步吐格勒勤村的大街小巷看到,笔直的柏油路、色彩斑斓的文化墙,安居房坐落在树荫下,一派旅游新村的新面貌。
年过六旬的村民王立文边收拾院落,边招呼记者走进他刚装修好的民宿参观。他说,以前全家靠种地为生,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夫妻俩的身体大不如前,便萌生开民宿、借旅游在家挣钱的想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吐格勒勤村村委会主任田勇说,通过这几年的红色文化打造和挖掘,灯塔知青馆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也进一步带动了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村里农家乐、牧家乐、民宿产业不断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在不断攀升。
“今年结合红色文化,投入400万元打造了一个火车文化广场,村民纷纷通过整合资源、改造自家院落等形式,开办家庭式民宿。”田勇说,目前村里的15家民宿直接带动75名村民就业。后期还要依托优越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整村推进打造红色小镇·印象灯塔这张名片,让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据了解,今年1至10月昭苏县旅游人数为597万人次,其中民宿接待人数达到了20万人次。“十一”黄金周至今,48万游客纷至沓来,畅游昭苏。
昭苏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项目负责人马志刚介绍,昭苏县目前有76家民宿,20家精品民宿。今年全县民宿建设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新建民宿达到了45家。特别是在灯塔知青馆附近,一些主题民宿依托红色旅游应时而生,让人们在浓浓的怀旧氛围中感受流金岁月,民宿也日渐成为昭苏文化的展示地。
下一步,昭苏将重点围绕草原文化、红色文化、马文化等深入挖潜本土文化,鼓励帮助村民发展民宿,增加村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丰富旅游内容,做好做足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走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基层群众真正成为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