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日 09:44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贾春霞 通讯员马建利报道)“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我时常回想起在朝鲜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10月22日,在新疆军区乌鲁木齐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87岁的离休干部马利动情地向记者讲述了那段难忘的经历。
1950年11月27日,17岁的马利随部队到了朝鲜。作为一名野战医院护士,部队打到哪里,她就要跟到哪里。“当时战斗非常惨烈,尽管我们不在战斗一线,但由于敌机不停轰炸,时时处在危险之中,但我们都不害怕。”马利回忆。
由于白天敌机不停轰炸,她们只能晚上行军。“我们每天都要走七八十里路,脚上都是水泡,一碰就钻心的疼。没有水喝,就喝稻田里的水。行军路上,敌人封锁很严密,照明弹照得夜晚比白天还亮。为了做好隐蔽,我们就顺着地沟爬着过,背上还背着土作伪装。”马利说。
在战场上,生离死别很多。马利记得当时部队在通化市招了一个朝鲜族小女孩当翻译。“一次,到达预定地点后,小翻译由于发烧就在当地老百姓家住下,我们则住到了山上。晚上敌机就把这个村庄炸了,当指导员和通讯员把小翻译救出来时,她的脚后跟被炸掉了一半,流了好多血。”说到这里,马利声音哽咽,“当时,她躺在我怀里说自己快不行了,还给我唱了首朝鲜歌曲。由于我们还要往前方赶,只能含泪把她转往后方,后来听说她在转运途中牺牲了。”
野战医院主要负责战场救护工作。说是医院,其实大部分伤员分散住在临时挖成的小防空洞和简易帐篷里。马利负责给从火线下来的伤员进行快速止血、包扎、固定,重伤员需转运到一线医院救治。不少伤员是烧伤,夏天伤口容易发炎。“记得有个战士的胳膊被炸断了,伤口上布满了蛆钻的洞,镊子都夹不过来,我只好在纱布上倒上汽油把蛆熏出来。”马利说,在低矮潮湿的防空洞给伤病员治疗,根本顾不了蛆爬到自己身上。
志愿军战士的坚强让马利难忘。“战友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由于担心暴露位置遭到敌机轰炸,摸黑进行治疗是常事。有时候不小心针扎歪了,但战士们都忍着一声不吭。”马利回忆,虽然当时卫生条件很差,但是大家精神状态很好,都坚信一定会取得胜利。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马利随部队留下来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3年后才回国。“我觉得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马利高声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胜利必定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