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 09:50 来源:新疆日报
连线主持人/新疆日报记者夏青
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涌动,无论是辛勤劳作、默默创业的“草根”,还是调整定位、创新发展的小微企业……我区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的弄潮儿。让我们连线天山南北,聆听他们的故事,体味他们的心路历程,见证他们在创业路上迸发出的活力。
匠心制作民族乐器
连线人: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汪霞
“我们制作的乐器已销往全国各地,每当想起天南海北的人们表演节目用的是我们生产的乐器时,就很有成就感。”10月21日,库车市阿拉哈格镇央都玛村苏甫尔民族乐器加工厂负责人帕尔哈提·阿不都苏甫尔说。
帕尔哈提出生在央都玛村一个乐器制作世家,祖辈靠制作民族传统乐器为生,受到熏陶的帕尔哈提从小就对乐器制作兴趣浓厚。
1997年大学毕业后,帕尔哈提一心投入到民族乐器的制作中,其间,他前往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以及上海、青岛的乐器厂学习技艺。4年后,帕尔哈提在乌鲁木齐成立苏甫尔乐器制作中心,打算传承乐器制作工艺。
帕尔哈提发现,村里有丰富的木料资源,特别适合制作乐器,村民有制作乐器的传统手艺,但缺少资金和技术,民族乐器加工不上规模、难成体系、效益低下。
帕尔哈提心中萌生了建立乐器厂的想法。他返回村里筹备建厂,镇里给他免费提供了6100平方米的场地。
经过10个月的准备,厂房建成了,到厂里上班的村民每月可拿到2000元至4000元工资。
为了让以前在家做乐器的村民尽快适应工厂流水线生产模式,帕尔哈提从外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给员工手把手教技术。
苏甫尔民族乐器加工厂主要制作都塔尔、热瓦普、手鼓等20余种民族乐器,有员工42人,每月可生产民族乐器100余件,民族乐器加工已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目前,乐器厂共签订了200万元的订单,乐器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内蒙古等地。村里生产的民族乐器还走上中国—亚欧博览会展台,并销售到国外。
“今后,我们要更好地发展乐器制作产业,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让村民实现增收。”帕尔哈提说。
梦想花开扮靓青春
连线人:博州融媒体中心 齐丽格尔
包装纸对折、铺平,放上点缀的针叶、剑叶,再配上玫瑰、康乃馨、百合……10月20日,经过张秀娟一双巧手的搭配,一束精美的鲜花完美呈现。
张秀娟经营的花梦谷花坊,位于精河县云展创业孵化基地。走进店内,简洁大方的装修令人赏心悦目,墙上挂着手工艺品和一些照片,小小的店铺十分温馨。
2006年,张秀娟从宁夏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在当地成为一名音乐教师。2019年,她回到精河县,由于喜欢养花,且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于是决定开一家花店,开店初期她享受到了租金“2年免租、3年减半”的好政策。
“价格实惠,对顾客的服务更周到些,生意就会好起来。”张秀娟深有感触地说。为了让店内花卉种类更丰富,花瓶款式更新颖,张秀娟经常去外地进货,并买来专业书籍认真学习。
经过不懈努力,张秀娟的花店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附近居民纷纷光顾,每月收入8000元左右。
对于张秀娟来说,如何把花养好,并且在款式上更胜一筹是她经常琢磨的事。“我通过自学考取了软装设计师资格证,下一步,我计划考取花艺师资格证。”张秀娟说。
家政能手出彩人生
连线人:吉木萨尔县融媒体中心 王禹燕
德邦家政是吉木萨尔县第一家家政服务公司。10月22日,谈起创业经历,德邦家政负责人顾秀萍说:“下岗之后我发现,那时候吉木萨尔还没有家政公司,当时我想,简单的家务我们谁不会做,就拉上几位好姐妹一起干起了家政。”
2014年,顾秀萍成立了德邦居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6年时间,公司从只有几个打扫卫生的阿姨,发展为一个集母婴服务、家政服务、保安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家庭服务平台,吸纳352人就业。
“做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顾秀萍为了稳步提升公司服务质量,主动联系自治区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学校,让员工接受技术培训,并在公司开设了家政保洁班、老人专业护理班、催乳师班、母婴护理师班等。
顾秀萍说:“我们现在不仅有家政服务,还动员富余劳动力就业再创业,在冬闲时开设手工制品等培训班,引导农牧民制作手工制品、鞋垫和各种小饰品,增加收入。”
在德邦家政的办公室,顾秀萍正指导员工使用德邦家政推出的新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我们接到不少订单。”顾秀萍说。这是德邦家政今年推出的“智慧家政”服务,依托专业服务平台,积极打造“互联网+家政”服务新模式。
“用户只需登录德邦家政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下单,公司就会即时反馈信息,安排员工上门服务,事后及时跟进回访,我们一直在通过专业规范的服务、公开透明的价格,让顾客感到贴心、暖心、放心。”顾秀萍说。
巧手绣出美好生活
连线人:阿克陶县融媒体中心 白静 代微
“这幅刺绣整体看上去还不错,但颜色渐变不太自然,你再修改一下。”10月17日,在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克其来村汇聚民族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古丽海赛丽·如孜正手把手带着学徒进行制版、剪裁、刺绣。
古丽海赛丽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民族服装设计师,也是这家合作社的负责人,她说:“以前我经营一家小裁缝店,在村里的口碑也算不错,但是店里就我一个人,为了赶制衣服,会经常加班到深夜。”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古丽海赛丽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成立了合作社。
合作社通过“师带徒”模式带动村民就地就近就业,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技术短缺和自身发展不足的问题。
5年的打拼,让古丽海赛丽的合作社有了名气,经营管理也成熟了起来。在合作社里,古丽海赛丽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村民脱贫致富,成了当地致富带头人。
“我在合作社务工挣钱,每个月都有稳定的工资,家里的生活越过越好了。”合作社员工阿依古丽·马木提说。
因古丽海赛丽设计水平高、刺绣工艺精、编织技巧好,附近村的妇女也跑来学手艺,通过学习技术、增长见识,她们也一步步摆脱了贫困。
如今,古丽海赛丽的徒弟已超过70人,靠着这门手艺,学艺颇精的徒弟们大都出师另立了门户,日子也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