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层调研行”】阿克塔木村:家家庭院美 户户奔小康

2020年11月06日 12:52   来源:伊犁日报

  10月17日,秋天的阳光和煦地照在沙拉古勒·霍江家的庭院中,透出暖洋洋的气息。漂亮的安居房、整洁的庭院、明净的窗户、平整的菜园……处处彰显着主人的勤劳。

  沙拉古勒是巩留县阿尕尔森镇阿克塔木村出了名的勤快人,但在2017年之前,住在无水无电的山沟,这份勤快实在没有用武之地。阿克塔木村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9户1287人。2017年,44户牧民享受易地搬迁扶贫政策,搬至安置点。

  住进崭新安居房的沙拉古勒再也闲不下来,每天都早早起床,将庭院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只有一个人,生活却丝毫不将就。种地、养牛、刺绣……她将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生活里充满幸福而踏实的味道。

  “以前住在山上,没水、没电,交通不便,更谈不上有什么学校和医院。搬迁到安置点后,日子才变得像样起来。”沙拉古勒说,党的政策好,大家更应该努力珍惜,过好自己的日子。如今,她种了30亩玉米、养了4头牛,闲时再做些刺绣贴补家用,一年收入两万元不成问题。

  在阿克塔木村,有许多牧民像沙拉古勒一样,从偏远牧区搬到新家,每人享受6万元的易地搬迁补贴,分到了崭新的住房和棚圈,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净利落,整洁有序的村庄、全新的基础设施,让44户村民感受到小康时代的新生活,彻底告别了曾经的贫穷与落后。

  今年64岁的阿勒斯古丽·阿依达列别克在阿克塔木村已生活了40多年,27岁守寡后,独自一人养活了5个儿女,什么样的苦和累她都受过,如今安享晚年的她回忆过去更感恩眼前的幸福。

  “年轻时啥都没有,村子破败不堪,去镇上、县城全靠两条腿。现在啥都好了,儿女都成了家,各有各的事干。我虽然老了,有医疗、有养老,啥都不用愁,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阿勒斯古丽带着温和的笑容一边招呼记者,一边拉起了家常。二女儿热孜亚古丽·吐汗别克前年带着女婿回乡创业,办起了养殖场,带着乡亲们一起养鹅致富。

  养殖场负责人阿合买江·吐尔逊去乌鲁木齐市跑业务了,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今年养的四五千只鹅基本卖完了,养殖场吸纳了村里的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还带动4户村民一起养鹅,明年他计划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0只鹅、7000只鸡。“我和妻子原本在乌鲁木齐都有自己的事业,回来看到村里条件不太好,乡亲们的生活也不够富裕,就想着能带动、帮助一下。养鹅投入不大,一户养上百八十只,3个半月后就能挣三五千元。”阿合买江说,如果养好了再继续扩大规模,是一条很好的致富途径。每年,他们还拿出1000只鹅苗免费交给村里的贫困户养,帮助他们脱贫。

  当天,在县城开农家乐的徐栋来到养殖场,买走了40只白鹅。“听朋友说这里有养殖场,来看了后觉得鹅的品质不错,就多订了些。”徐栋说,农家鹅熏制或红烧都很受食客欢迎。

  从2018年起,“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和结亲干部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巷道,到群众家和他们一起算经济账,鼓励家家户户发展庭院经济,提升生活质量。工作队投入44万元扶持89户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在每户房前修建了菜圃、鸡舍,免费发放菜苗和鸡苗,并按照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三区”分离的原则,引导村民美化庭院,改善人居环境。

  庭院变美的同时,村里的巷道、绿化、基础设施也在同步改变着。村里的3片公共区域种植绿化苗木近7000株、草坪1300平方米,配套安装喷灌(滴灌)管道5000米,村里建成了两座连心桥,修了近20公里的柏油路,村民出行赏心悦目还方便。

  环境一变,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和想法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过去不愿务工的农牧民纷纷走出家门,或打工,或创业,用自己的双手换取明天的幸福。

  在湖北省仙桃市务工的村民库丽太·托勒别拉干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3700元工资,吃住还都免费,他的梦想是多攒些钱,将来回村创业。

  目前,阿克塔木村已成为巩留县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最多的村,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76人,其中236名富余劳动力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先后向湖北省仙桃市两家企业分三批转移输出就业153人,月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

  阿克塔木村第一书记沙迪克江·沙吾提介绍说,从2018年起,村“两委”和工作队通过“三资”清查,规范了村级事务管理,并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外出务工、产业就业等措施,振兴乡村经济,努力做到“每人有活干、每天都挣钱”。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13万元,位居全县第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4年的不足5000元提升到2019年的12105元。

  从解决温饱到共同富裕,再到注重幸福指数的提升,如今的阿克塔木村在村民眼中一天天变着样,一幅幅美丽、富裕、文明的小康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记者 王志华 通讯员 赵健)

[责任编辑:王建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