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新方位)

2020年11月08日 11:15   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分领域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生动阐述:“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正是起草《建议》的价值基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就这些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实现国家现代化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叶兴庆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依靠农业自身发展进步、充分激发农民主体作用,而且迫切需要发挥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各地发展阶段和农民意愿出发,分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议》提出下更大力气促进共享发展。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认为,要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加快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支撑吸纳人口。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能够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海燕认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目标又是发展手段,是发展短板也是发展潜力。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志南表示,全会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3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繁荣发展。

  “全会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巫志南表示,这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现实路径,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同时,绿色产业不断发展,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互相促进方面实现了良性循环。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如何促进绿色转型?李佐军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要素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要减少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能源结构转型,要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绿色化、清洁化,提升新能源比重;要素结构转型,从偏重人力、资源、资金投入,到更多依靠技术、人才等;社会结构转型,要求越来越多人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李佐军表示,“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大力推进改革,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减少对资源能源消耗的过度依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百姓高度关注的收入、就业、教育、养老等方面,全会进行了系统性部署。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有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赖德胜表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正当其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继续为以下目标努力奋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本报记者高云才、张贺、寇江泽、李心萍、邱超奕)

[责任编辑: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