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9日 10:13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黑宏伟报道)11月3日,走进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阿克苏乡黄渠泉村,湛蓝的天空下,远处的雪山清晰可见,脚下的道路干净笔直,一座座民居整齐排列,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村民们都说,与几年前相比,村里简直是大变样,这离不开李书记他们的辛勤努力。
村民称赞的“李书记”是新疆友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驻黄渠泉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成。在村“两委”和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黄渠泉村2019年实现总收入111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8068元,与2018年相比,增加3407元。
强支部 党建引领促发展
初到村里,李成发现村“两委”执行力、落实力不强。他认为,村党支部是一切村务工作的领导核心,工作执行能力、落实程度强不强,直接影响各项惠民政策能否落到实处。
李成与村“两委”以思想提升为目标,通过打造个性化学习供给体系,制定教育培训大纲,绘制岗位能力与培训课程相适宜的“流程图”。围绕积分制考核,建立《关于黄渠泉村“两委会”、工作队工作纪律奖励与处罚的制度》,结合“多岗共评”岗位综合评定机制,实现“一评多用”,将制度与学习、工作相结合,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在李成和村“两委”共同努力下,该村吸纳培养了一批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年轻大学生作为村级干部后备力量。
为改善乡村环境,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清理、修复路面,铲掉石头1000余吨,运来1200余吨泥土填补加固路基,在长达10公里路面上,拓宽人行道。同时购买树苗20棵、爬山虎1000株、花卉500株,种植在村民围墙、院落周围。
村民们热情被点燃,纷纷参与到整治行动中,每家每户都规整了自家院落,清理家畜粪便,清理乱堆草垛。通过整治,黄渠泉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兴产业 村民腰包鼓起来
黄渠泉村距离城镇远,产业结构单一,缺乏致富带动点。李成与村“两委”决定通过送就业、送技术、送项目,打通村民致富路。
针对村里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他们邀请专业机构开展种菜、刺绣、汽修、厨艺等技能培训,增强村民就业技能,增加村民收入。
得知村民哈德尔·木沙尼有汽修爱好,李成动员他参加汽修培训,开起了修理铺,现在光修理电瓶车、摩托车、小农机,日收入就达300余元。“如今有了一技之长,生活更有奔头了。”哈德尔说。
为壮大集体经济,2019年4月,李成引入合作公司,投资600万元建起了养殖基地,发展贵妃鸡等特色养殖。同时,工作队还与村“两委”加大冷链和一体化产蛋设备的投入,并与各大商超、酒店和餐饮机构联手,通过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
目前,基地共有4万余只鸡苗,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每年2万元左右,增加到10万元。
“多元产业让村集体增收,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们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李成说。
重教育 培育人才拔穷根
黄渠泉村距乌鲁木齐市130余公里,是个牧业村,全村虽然只有132户人家,却是阿克苏乡走出大学生最多的村。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李成意识到,发展教育是拔掉穷根的关键所在。
村民娜黑玛·阿力木2019年考上大学在为学费发愁时,得知情况的李成和工作队,帮她申请到了新疆友好集团的爱心助学金。
哈米提·胡沙因是村里的困难户,两个孩子正上初中,一家人原来住土坯危房。友好集团及时出资3万多元,帮助他家维修房屋,又购买鸡苗100余只。李成帮他联系对接商超,解决销路。“增加了1万多元的收入,工作队还每年给孩子1000多元的奖学金,真是帮了我家的大忙了。”哈米提说。
友好集团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在村里捐资助学,共捐助88名大学生,累计捐出助学金80余万元。李成和村“两委”还鼓励考上大学的学子寒暑假回村帮教,为村里的孩子辅导。通过这种传帮带模式,把大学梦种在了更多孩子心里。
“希望通过培养孩子,带动家庭重视教育,让教育之光照亮村民脱贫增收之路。”李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