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六兄弟跨越50年的深情

2020年11月14日 09:53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赵春华报道)距离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城区20余公里的柏杨河哈萨克族乡柏杨河村,流传着六兄弟半个多世纪互帮互助、相互扶持的一段佳话。这六兄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在经年累月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他们成了越抱越紧的一家人。

  一起放牧一起种地结情谊

  “五哥,今年玉米收成不错!”10月16日,群山环抱的柏杨河村层林尽染,在半山坡的晾晒场上,黄澄澄的玉米棒子摆了一地,刘英捡起一个棒子粗略地数了数玉米粒,对阿合买提·玉山说。

  这一天,阿合买提家的玉米要脱粒,老大王雄、老二巴德马拉、老三金学辉、老五阿合买提·玉山、老六刘英又聚在了一起。

  “在生产队一起放牧,包产到户后又在一个坡上种地,现在一个个头发都白了,也没散!”脱粒机轰隆隆工作着,兄弟们奋力扬起的玉米粒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

  时针拨回到50多年前。

  1966年,23岁的王雄来到柏杨河村生活,4年后,他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

  “媳妇生下孩子后没奶水,我挨家挨户去要牛奶,只要家里有,大家都毫不吝啬。要知道,那个时候牛奶可是很金贵的。”王雄说,是乡邻们一起养大了他的孩子。

  1984年刘英从甘肃定西只身一人来到新疆,是柏杨河村的“大爸”“大妈”们帮他在这里扎下根。“那时候,谁家饭熟了就会来叫我;看我衣服破了,巴德马拉的妈妈就把他的衣服送给我穿。”刘英说。

  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

  “有糖一起吃,有活一起干”

  “在生产队,我和王雄、刘英一起放牧,有糖一起吃,有活一起干,成了形影不离的三兄弟。”巴德马拉娓娓道来。

  刘英插话:“有次我把羊丢了,他俩翻山越岭找了好几个小时,最终帮我找到了。”

  包产到户后,他们6户人家的地分到了同一个坡上,看到阿合买提和巴德马拉不会种庄稼,兄弟们手把手教他们,春耕夏作秋收……在6家人日复一日的共同劳动、相扶相携中,原本的三兄弟变成了六兄弟,感情也像黄澄澄的玉米粒一样越来越瓷实。

  “我家那座老房子,就是兄弟们联手建起来的。谁家要是有事,只要招呼一声,兄弟们一个个麻溜地就去了。”阿合买提笑着说,像今天这样一起劳动,已经是他们多年的默契,仿佛多年未变的约定。

  一起放牧,一起盖房子,一起种地……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当相扶相携成为一种习惯,雪中送炭也成为寻常。

  去年冬天,阿合买提不慎骨折,还没等他开口,巴德马拉夫妇和刘英就主动照管起了他家的100多只羊。

  “整整一个冬天,粉碎饲料、喂羊都靠他们,可帮我解决了大问题!”阿合买提的妻子充满感激地说。

  “民族团结的传家宝没有丢”

  脱粒机的轰鸣声戛然而止,金黄的玉米颗粒归仓。扛起铁锹,兄弟们在阿合买提的招呼下走进他家位于山坡下的小院,小院大门上“民族团结大院”的牌子闪亮如新。

  2019年,“民族团结大院”的牌匾落户阿合买提的小院,这让他倍感自豪:“我们各族群众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家家户户都是民族团结大院!”

  阿合买提提起茶壶,热腾腾的红茶从壶嘴里倾泻而出,很快倒满了茶几上的5个茶碗。“如果不是赛力克哈孜·热合曼因病先走了一步,今天我们六兄弟就齐了。”王雄说。

  “大哥,其实四哥没走,现在他的儿子不也常来看望咱几个嘛!”阿合买提的话,打破了小院里短暂的沉默。

  “对呀,我们是老了,可我们的子孙没有把各民族大团结的传家宝弄丢!”巴德马拉点点头。

  阿合买提的女儿阿迪拉·阿合买提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父辈们的这段情谊,也成了她的温暖记忆。

  “每次开学前,叔叔们都会来送我,给我零用钱。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学校,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关爱时刻温暖着我,也鼓励着我把关心关爱带给更多的人。”11月8日,阿迪拉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如今,父辈们的团结、坚毅成为六兄弟后代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在柏杨河村,民族团结的情谊也在经年累月中更加醇厚。

[责任编辑:王昕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