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因地制宜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

【新疆脱贫攻坚 · 决战2020】科技赋能 精准拔穷根

2020年11月23日 09:52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郑卓报道)凝聚科技力量,精准聚焦重点难点问题,靶向施策,这是新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长期以来,新疆多种形式开展科技下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科技扶贫项目为纽带,以科技服务团队和龙头企业为牵引,因地制宜为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产业,探索出多种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科技扶贫新路径,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

  脱贫 从科学播种开始

  “我今年种植的棉花是最新品种,绒长、比强度都得到提高,用机器采摘再也不担心损耗了。”11月10日,岳普湖县岳普湖乡种棉户赵联合家400亩机采棉示范田已进入采收尾声,对于今年的收成,他信心满满。

  新疆是全国最大的棉花产区。过去,机采棉在机采过程中的损耗降低了棉花品质,无法满足生产高品质棉纺织品的需要,这也导致了农户守着棉花地,却卖不上好价钱。企业也不得不舍近求远,去外地收购棉花。

  今年,赵联合采用了新疆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示范栽培的源棉11号棉花新品种。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赵联合种植的棉花亩产达到450公斤,绒长和韧性大幅提高,符合生产高端纺织品需求。这种优质机采棉的收购价每公斤比普通机采棉至少高出0.2元,成为周边纺织企业的抢手货。

  洛浦县爱乐满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种植户艾尔肯 · 吉力力的桃子卖到了全国各地,果园每亩收入超过2万元。这令他和在果园工作的贫困户受益不少。这一切得益于果园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最新品种。

  “以前的土桃子挂树时间短、不耐运输,我不敢多种,种多了也卖不上好价钱。”艾尔肯说,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建议下,他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了中油蟠5号、9号等多个新品种。这些品种果实个头大、口感甜、挂树时间长、采摘运输期间损耗少,备受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客户青睐。“明年的桃子还没结,客户就下订单了。”艾尔肯说,看到能挣钱,周边200多名农户跟着种起来,桃子成了当地农户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

  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镇塔格艾日克村村民哈力克 · 热米提是伽师瓜种植户。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剪秧、施肥的关键技术。今年,哈力克种植的伽师瓜亩产达到2吨以上,卖了7.5万元左右。

  这两年,塔格艾日克村引导村民科学种植伽师瓜,从品种改良、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水平。目前,全村伽师瓜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为确保伽师瓜品质长期稳定,2020年,伽师县投资150万元用于伽师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伽师瓜种植户提供优良瓜种。

  用好科技手段,有助于解决土地产出低难题。近年来,新疆科技部门把资金、技术精准地投向对贫困户的帮扶上。结合自治区脱贫攻坚的具体要求,自治区科技厅2017年启动了“科技精准扶贫行动”,聚焦南疆四地州,近3年累计组织实施科技精准扶贫项目195项,拨付经费8958万元,用科技力量提升“造血”能力。

  科技精准扶贫解决的是乡村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问题。今后,新疆科技部门将聚焦乡村产业发展,解决做大做强的问题。只有让产业在科技的带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带动稳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增收 向技术转化发力

  曾经,于田县的玫瑰花因缺乏科技转化渠道,每公斤收购价只有0.5元—0.8元,一度被农户视为“鸡肋”。引进科技企业后,借助技术手段,玫瑰花终于展现出了魅力。

  2012年,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于田县建设了特色玫瑰种植示范园区,引种不同品种的玫瑰花230万株,并通过产学研销相结合,推进玫瑰花深加工。

  “2014年,我们建成了疆内首个玫瑰花实验室,重点开展玫瑰花植物研究,申报发明专利10项,其中5项发明专利获国家专利局授权,公司也成为‘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该公司总经理阿迪力 · 阿不都热扎克说,企业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突破口,加大研发力度,形成了玫瑰花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目前,公司的产品种类已超过70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产业带动下,玫瑰花收购价大幅上涨,种花农民尝到了甜头。于田县阿热勒乡阿德让村村民司皮热木汗 · 买吐合提,5亩玫瑰地种花收入1.5万元,摘花收入4000元,在玫瑰花合作社就业每月收入2000元。今年,司皮热木汗仅玫瑰花一项收入就超过4万元,彻底脱了贫。

  一罐300克装的驴奶粉,市场价格1200多元。这要是放在5年前,皮山县克里阳乡尤勒滚加依村贫困户萨拉麦提 · 图如普不敢想象。

  在皮山县昆仑绿源驴奶粉生产基地,先进的全自动化设备和生产驴奶粉的冻干机正在全封闭的车间里忙碌运转着。

  “科技提升产业附加值,让特色农牧产品卖上好价,这才能长远解决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问题。”新疆昆仑绿源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杜军说,借助科技转化手段,驴产业链日渐完善。在高附加值带动下,农户养殖一头驴,年收入达到5000元。

  目前,昆仑绿源公司正申请成立“农业产业化研究院”,重点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生物制药、动物疫病防控与无抗健康养殖、食品深加工、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课题,致力打造研产融合的发展模式。

  今年9月,自治区科技厅印发了《自治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科技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启动实施乡村产业发展科技行动,支持全区所有县市优势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能力提升,努力实现把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与巩固脱贫成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返贫,确保脱贫成效高质量、可持续,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长效 以科技人才定夺

  金秋时节,兵团第一师12团10连职工高元琼的香梨丰收了,产量100多吨,增产20%—30%。

  高元琼使用了由塔里木大学牵头研发的授粉技术,这项技术可以防范梨树重大病害传播,促进花粉高效利用,香梨不仅坐果率高,而且果形较大。

  “南疆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研究开发什么技术;南疆需要转化什么科技成果,我们就转化什么成果。”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蒋学纬说。学院组建了香梨、棉花、设施农业等9个团队,6名兵团级、32名校级科技特派员常年活跃在南疆四地州13个县市、四师市27个团场生产一线,并建立了6个科技示范基地。学校68.5%毕业生留在了南疆,有力地推动林果、棉花领域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生产力。

  2017年,自治区科技厅启动了“科技特派员扶贫行动”专项行动,按照“服务团包村、特派员联户”的思路,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等科研人员到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技能培训,为贫困村提供精准有效的上门服务和技术指导,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帮助了农户增产增收。

  截至目前,新疆科技特派员已扩展至13个地州市的87个县市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助推南疆脱贫攻坚,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科研单位的支持帮助下,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培训班至今已举办5批次,通过赴内地学习和实习的方式,共培养了5900余名少数民族科技骨干,造就了一批农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些力量为推动新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攻坚今语

  把科研文章写在大地上

  郑卓

  滴灌喷灌精密控制、配合机器采摘的新品种陆续推出、高品质抗病能力强的农作物推陈出新……在科技的加持下,新疆“三农”面貌焕然一新。立足于田间地头的科学技术研究,打破了贫困地区人多地薄的资源禀赋限制,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引擎。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多年来,科技通过各类示范项目,带动产业培育和升级,帮助贫困群众开阔视野,打开增收思路,在家门口实现脱贫致富。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以田野为课堂,在大地上做文章,切实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使更多前沿科技成果成为推动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乃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在科技的带动下,曾经薄产的土地成了丰硕的粮仓,南疆特色林果业焕发新活力,经济作物的经济价值大幅提升。伴随源头追踪、物流建设、营销推广、技术追溯等大量技术介入,许多特色农业产业迎来全产业链的升级。

  技术的进步激活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动力。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紧盯让贫困群众“真受益、可持续、能致富”这个关键,借助技术手段的提升,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科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成果的转化,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依托,也必将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