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微电影讲述马家庄子村生活变迁

2020年11月23日 12:06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11月18日,经开区(头屯河区)马家庄子村村民阿达力江·卡依马尔旦夫妇正在制作民族手工糕点。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唐红梅 陈岩摄影报道)7年前的冬天,天空中飘着雪花,风刮在脸上生疼。

  马家庄子村的村民穿着厚厚的棉袄出门了,他们有的坐毛驴车,有的搭乘拉石头的顺风车,去外面闯荡。

  那时的马家庄子村在村民的眼里是没有前途的,村里没有工作岗位、没有柏油马路、没有公交车……

  从2013年开始,马家庄子村有了明显的改变,公交车通了、合作社也有了、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发展了……这些都是微电影《归来》里面的片段。

  最近,这部微电影在马家庄子村村民的朋友圈中转发。在今年这个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大家通过这部微电影,讲述生活的变迁。

  村民外出打工寻生计

  影片镜头中,距乌鲁木齐市区18公里的马家庄子村看起来荒凉而萧条,外出基本靠走路、骑马或赶毛驴车。

  2013年之前,马家庄子村是一个贫困村,村民主要靠放牧为生,全村每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

  “当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村里没有通公交车,孩子们每天上学要走10多公里,很不方便。”11月18日,67岁的再依娜甫回忆说,那时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就会发愁,年龄小的孩子只能拼面包车去上学,每天十几元的车费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开销,年龄大的孩子很多都走路去上学。

  在近11分钟的影片中,前半段,马家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一直愁眉苦脸,他的妻子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决定离开村子外出打工,而他每天都在想办法解决村民的难题。

  “当时村民对未来很迷茫,没有人愿意留在村里。”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说。

  幸好,从2013年开始,在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部署下,市园林局的一个工作组来到村里,专门帮助村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工作组每天走家入户了解居民的困难,连夜商议解决方案。

  没过多久村里通了公交车,那一刻,全村的村民都为之欢呼。

  外出村民归来再创业

  行走在马家庄子村,柏油马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主次干道两旁都种上了树木,不时可见车辆从村里经过,空气中还飘来了糕点的香味。

  不远处的一家农家乐,村民阿达力江·卡依马尔旦和妻子制作的糕点刚刚端出烤箱,冒着热气。

  50岁的阿达力江·卡依马尔旦多年前离开村子外出打拼,在看到马家庄子村有了大改变时,选择回村创业。

  阿达力江·卡依马尔旦能吃苦,学会了烹饪技术,开过快餐店。2016年,他回村开起农家乐,打馕,还制作一些糕点卖,生意好时,一年能挣10万元。

  这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马家庄子村建起了幼儿园,成立了“儿童妇女之家”,村里有了路灯,家家用上了天然气,村里种植的树木也越来越多。

  和阿达力江·卡依马尔旦一样回到村子里的村民越来越多。

  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如今提到马家庄子村,周边村子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大建设为村子带来了更大的发展。

  2018年以来,依托两河片区区位优势,经开区(头屯河区)持续加快马家庄子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村民们用上了壁挂炉,孩子们上学有了免费的校车,村里还有了文化广场,新修道路拉近了去市区的距离……

  经开区(头屯河区)还将马家庄子村纳入到产业发展规划当中,引进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打造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乌鲁木齐经济新增长极。

  今年,两河片区有32个基础设施、工业投资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其中很多大项目都在马家庄子村及其周边。

  今年建设并已投入使用的马家庄紫罗兰中央厨房项目,已吸引30多名村民通过培训成为产业工人,每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24岁的阿尔别克·沙力塔那提是一名大专毕业生,毕业后就回到村里,在紫罗兰中央厨房上班。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回到农村发展,也能闯出一片天地。”阿尔别克·沙力塔那提说。

  “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人或多人实现了就业。”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说,预计到今年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将达到1.9万元。

  目前,马家庄子村的文旅、规模化养殖区等项目都在持续推进,也推动着乡村振兴。

  经开区(头屯河区)扶贫办副主任查新明说,发展产业是带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他们会千方百计抓好现有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同时,还将主动对接辖区的各大企业,为村民拓宽就业渠道,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支持他们创业,保证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