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县:粉条映出小康风景

2020年12月07日 12:03   来源:昌吉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王薇报道)初冬时节,万物褪尽繁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七户乡海拔1700米的平顶山上,一棵壮硕的榆树在风雪中独立着,展现着别样魅力。

  山脚下的一处院落里一片忙碌景象,这个以“一棵树”为名的农产品加工合作社藏匿在人间烟火中,在机械化普及的今天,坚持用纯手工工艺制作粉条,在土豆种植、加工、销售这一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上大做“粉条经济”文章,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道风景。

  小院一隅,圆圆的土豆堆成了小山,村民们将土豆上面的泥土和杂质洗掉,选表面光滑、无病虫害、大小适中的土豆倒进机器碾碎,再放入布滤袋用水不断地冲洗,浆水经一遍遍过滤、沉淀,最后变成颜色米白的厚厚淀粉,像一块大理石。

  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沉淀后的土豆粉在太阳下被晒成干粉,村民们不时用木杆拨弄着淀粉加速水分挥发,洁白的淀粉、戴彩色头巾的村民与远处树木相映成趣。

  “七户乡的土地属于丘陵地,种出来的土豆口感绵软,淀粉含量高,非常适合做粉条。以土豆为原料,用天山雪水纯手工制作粉条,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奇台县七户乡平顶山一棵树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段正奎捧起一把土豆淀粉说,从收获土豆到最终制成粉条,一共需要20多道工序。清洗、过滤、发酵、和面、晒干……每一道工序听上去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相当复杂,而且也有很多的讲究。

  “制作粉条有独特的和面方法,必须找技术熟练的老人才行。”段正奎用手比画着说,将粉面放在专用的漏瓢内,由一人大力拍打,将粉条从缝隙中漏进下面的开水锅里,再把煮好的粉条挑起进行悬挂。煮好的粉条需要经过大自然的低温冷冻再经过太阳下晾晒,才能最终做好,打捆包装。

  “我是土生土长的平顶村人,六七岁就跟着父母制作粉条,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做粉条,60年代平顶村还有大型粉条厂。由于手工制粉条过程太过繁琐,劳动强度也很大,现在村里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谈起村里制作粉条的历史,段正奎告诉记者,村里没有确切的记载,只知道爷爷辈的人就跟着长辈制作粉条,至少有近百年的历史,直到现在仍沿袭上辈传下来的制作工艺。

  为了让传统工艺带动村民致富,2014年,平顶中心村村委会牵头成立了合作社,由村委会经营。“现在我们成立了合作社,产量上去了,不用愁手艺会失传了。”段正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秋天购进50吨土豆,能产15吨粉条,按每公斤10元的收购价计算,总销售额达15万元。

  谈到未来,段正奎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将做大粉条产业,提升产业化水平,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阳光斑驳,树影婆娑。采访结束已是黄昏,合作社里,村民们仍在辛勤劳作。对他们来说,眼前这片洁白的土豆淀粉,就是致富的希望。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