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观察】乌鲁木齐“双创”平台升级 孵出更多“金蛋”

2020年12月08日 09:46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赵春华报道)这几日,乌鲁木齐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亚互联创业指导中心主任薄守成频繁与深圳的企业进行产业、技术、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对接。“现在,很多内地企业都想借助孵化器这个平台来新疆寻找商机。”薄守成说。

  “十三五”期间,乌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双创孵化载体199个(国家级48个),较“十二五”末增长142%。这些双创孵化载体不仅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还搭建起乌市与内地、中亚国家产业、技术、人才东联西出的桥梁。

  厚植孵化器建设的沃土

  走进新疆软件园G1座3楼,“启迪之星,一个有温度的孵化器”十余个大字在深绿色的背景上格外醒目。近年来,启迪之星(乌鲁木齐)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积极搭建全链条、服务型、专业化创业孵化平台,从2016年投入运营至今,已累计入孵企业70余家,其中有50余家企业走向市场。

  从财税、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申报等基础服务,到帮助企业享受各项政府的优惠政策,再到制定每一步成长规划,在乌市“双创”办副主任、市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主任艾积保眼中,孵化器就像一个大管家,扶持着各类市场主体的成长壮大、不断创新。

  乌市将建设各类双创孵化载体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出台《关于推动全市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孵化器的成长提供了支撑。

  “特别是今年,乌鲁木齐市印发了《关于实施“搭平台、聚人才、兴产业”创新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了与北京、上海、重庆、深圳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为以协同创新中心(离岸、异地孵化器)为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和人才互惠互通奠定了基础。”艾积保说。

  滋养高新技术企业高速成长

  短短5年时间,新疆智汇港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入孵企业丝路文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拥有了2项实用专利、2项软件产品证书,还拥有了13个软件著作权。

  2015年,该公司总经理吾布力卡斯木·麦麦提从新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瞄准了多语种翻译市场,和同学一起开办了公司。

  “孵化器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办公场地的难题,还积极对接政府部门,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在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都会给予指导。”吾布力卡斯木说,现在,公司正准备向内地市场拓展业务。

  新疆智汇港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300余家入孵企业中,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类企业占比70%,孵化器每年输出1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在启迪之星(乌鲁木齐)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入孵企业中,电子信息类企业占比也在50%以上。

  星罗棋布的孵化器,点燃了一颗颗创新的火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聚着力量。在乌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由2015年的216家增加到2020年的380家,年均增长12%。

  推动产业技术人才互惠互通

  10月,乌鲁木齐市与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共同主办的首届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年会上,五地共同组建的“丝路”跨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异地、离岸孵化器)联盟,已联合发布产业、技术、人才需求717项,达成合作协议8项。薄守成说,乌市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的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联动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今年8月,我们在深圳建立中亚互联电子信息研究中心,之前已在中亚国家建立了两个离岸孵化基地和一个电子产品生产基地。”薄守成认为,在这个连接内地、新疆与中亚国家的通道上,资源的有效流通不仅能弥补本地企业发展上的先天不足,还将促进国内外产业转移、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与人才交流合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五”期间,乌市将不断推动孵化器向专业化、生态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实现孵化器自我造血运营新模式。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服务”模式,以协同创新中心(离岸、异地孵化器)为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和人才互惠互通。

  “通过不断健全孵化器协会和众创空间联盟机制,打通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加快发展科技型创业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艾积保说,乌市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建立项目库,依托网络动态发布产业链需求、企业技术需求,通过孵化器引智让科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