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月亮地村引游人:山沟沟里乡土气 串起乡愁和远方

2020年12月13日 09:44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盖有军 通讯员刘辉报道)12月5日,走进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只见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两旁,一排排拔廊房古色古香,灰瓦、土墙,丽日、蓝天,加上远处的雪山,构成一幅静美闲适的乡村画卷。

  当天,在村民闫向斌家开办的“闫老五客栈”,闫向斌和妻子在自家的拔廊房民宿里,为前来观光的游客准备中午的农家饭。闫向斌家的拔廊房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外观上保持着老房子的原貌和格局,但屋内经过提标改造,颇具现代气息。游客在这里上网有WiFi,上厕所有水冲式卫生间,洗澡有24小时热水供应,标准化厨房里各样设施一应俱全。

  作为月亮地村第一家开民宿客栈的村民,闫向斌见证了月亮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我过去一直种地,兼顾经营农机,前几年看到村里游客渐渐多起来,就把土地流转了,把农机也转让了,在自家拔廊房里开起了民宿客栈,每位游客吃住全包一天130元,一年下来,收入比种地要强得多。”闫向斌说,随着这几年民宿客栈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家的客栈也不断扩建,已经从当初的5间客房发展到现在的11间。同时,村里的民宿客栈也发展到30余家。

  月亮地村曾是一片藏在山沟沟里的穷乡僻壤,但这里有目前新疆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民俗。至今,村庄里仍旧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全框架木结构”拔廊房建筑群,古朴的村庄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月亮地村党支部书记闫向福介绍,近年来,县里投入3000万元,整村推进月亮地村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彻底恢复传统村落风貌。对全村144户传统民居进行修缮提升,既保护了传统民居的外观旧貌,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打造出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古朴村景,形成了“古色古香古风韵、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传统特色村落。此外,村里传承重塑传统的民俗、婚庆、节庆文化,让每个来到月亮地村的游人,都能感受到儿时的乡村记忆。逛古村、赏美景、看演出、购“土货”、品美味、住民宿,成为很多游客来此的缘由。

  2014年,月亮地村入选了国家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月亮地村又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一。闫向福说,传统村落的“颜值”高了,旅游业成了月亮地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2018年4月,在乌鲁木齐市打拼多年的胡建刚和妻子转让了开办多年的餐厅返回家乡月亮地村,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蓝月亮客栈。

  “目前我们有11间客房,可以接待50人住宿、30人同时用餐。”胡建刚说,他的收入也随着游客的增多而增长,最好的年份可以净收入20万元。

  身边是古朴的拔廊房,不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峦,有如此好风景的月亮地村,也成为各路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创作的基地。

  “每年暑假油葵、油菜开花的时候,新疆艺术学院等院校和艺术培训机构的师生,就会来到村里写生。他们一住就是一二十天,我们负责食宿,有时还提供车辆,带他们到山里写生。”谈起写生游的火爆,闫向斌说,那时候家里客房都住得满满的,忙不过来时,还得请村里的村民帮工。

  乡村游火起来,带动了月亮地村的农特产品销售。农家手工制作的馒头、麻花、锅盔、花卷、粉条,自家种的椒蒿、黄花菜,自家晾的茄子干、辣椒干、豇豆干,自家养的土鸡等等,这些当地人自己食用的农家“土货”,现在成了游客眼中的抢手货,被选购装进了私家车的后备厢。

  村民石春梅两年前把土地流转出去后,重拾手工馍馍制作手艺,开始在村里卖土馕坑馍馍、风干馍馍,销路一直不错,在旅游旺季,一天的营业额达到2000多元。“游客多了,出售土特产品很方便,我们沾了发展旅游的光,吃上了‘旅游饭’。”石春梅高兴地说。

  闫向福表示,月亮地村将围绕乡村旅游发展,鼓励村民重拾农村手工醋、手工挂面等传统手艺,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丰富旅游产品,推动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民俗游、写生游、研学游等文旅融合业态,让村民把这碗“旅游饭”端得更稳、吃得更香。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