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英吉沙: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2020年12月14日 10:29   来源:经济日报

新疆优乐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员工正在给产品进行包装。 记者耿丹丹摄

  本报记者 耿丹丹

  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曾是新疆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多、致贫原因杂、脱贫难度大。

  近年来,英吉沙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创新脱贫措施推动贫困人口就业,自主创业……如今,在新疆英吉沙县,村民们不单依靠传统种植业脱贫增收,还学会了新技能,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好。

  特色种植稳根基

  英吉沙县可耕地面积45万亩,近年来,通过提质增效、优化结构等措施,该县大力发展蔬菜、杏子等特色种植,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行走在英吉沙县芒辛镇,一座座蔬菜拱棚有序排列。在尤喀克艾日克村拱棚蔬菜种植基地,今年首次种植了300棚的辣椒,采取订单种植方式,每座拱棚产值可达4000元左右。

  英吉沙县有675座温室大棚和3.5万座拱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8.5万亩,主要种植白菜、豇豆、辣椒等蔬菜。英吉沙县委副书记、县长米日姑·玉买尔介绍,为保证蔬菜产业稳步发展与增产增效,专门成立了县蔬菜办,对各乡镇、村或合作社的蔬菜种植时间、品种、面积、上市时间、预计产量等建立台账,根据成熟时间提前对接收购、销售。

  “下一步,我们将在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与提质增效、稳定带动就业上下功夫,确保持续稳定增收,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米日姑·玉买尔说。

  除了蔬菜种植,英吉沙县作为“中国色买提杏之乡”,有着“冰山玉珠”美誉的色买提杏一直是当地农民的致富果。

  龙甫乡铁提尔巴格村村民乌尼且木·米曼今年种了15亩杏树,卖了1万多元,“以前不懂技术,杏子收入也就几千元,现在不同了,杏子最高能卖到10元一公斤”。

  凭借光热资源优势,集中连片的杏树栽植已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英吉沙县杏树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英吉沙县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贺尉疆说,今年,该县投入超1亿元大力扶持杏产业提质增效,建立了标准化生产体系,杏子总产量超过4万吨,比2019年提高了28%。

  产业扶持增底气

  近年来,英吉沙县借助色买提杏优势,不断“筑巢引凤”,吸引了众多杏产品深加工企业落地,新疆优乐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是集果蔬精深加工及收购、销售为一体的重点龙头企业。“我们通过烘干、冻干等技术,对色买提杏进行精深加工,打开了北京、广州、上海等多地市场。”该公司董事长王玉茜说,目前,企业年加工量1.6万吨,年产值超1.5亿元。

  如今,企业采取“农户+合作社+订单+收购+技术指导”组合帮扶生产经营方式,与全县102个合作社签订了果蔬种植及产品收购合同,企业固定员工达300余人。“公司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万余户,户均增收1750元。”王玉茜说。

  除了龙头企业的产业扶持,布局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产业园,也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一人一岗”稳增收。

  在英也尔乡坎特艾日克村的缝纫合作社,阿依谢·买买提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我在合作社上班一年多了,工资已经成为我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从“灶头”到合作社,阿依谢·买买提坚信有稳定的工作才能过上好日子。

  据悉,除了缝纫合作社,坎特艾日克村还培育了农业养殖、种植、木工等8个合作社,80余人通过合作社实现就近就业。该村持续扩大项目建设,加大就业带动力度,目前,已实现全村454名富余劳动力就业,确保村民收入有保障。

  远近闻名的“土陶村”恰克日库依村则依靠土陶制作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品牌。去年,全村人均收入8842元,旅游收入占人均收入的60%。

  通过开发土陶旅游项目,村里打造各具特色的土陶产品,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选购。借助土陶产业,村里建成产业园,内设榨油厂、粗粮加工厂、蛋糕厂、馕制作厂和两个保鲜库,辐射带动周边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促进周边经济发展。

  加大培训添技能

  随着脱贫攻坚战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被激活了发展动力,主动走上增收致富道路。

  25岁的阿依努尔·阿卜力孜是英吉沙县色提力乡喀勒加克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她的带领下,该村村民通过电商售卖鲜杏实现了增收。

  由于鲜杏存在难储存易腐烂等问题,英吉沙鲜杏一直很难走向全国市场,以前最远仅销售至喀什。“以往农户种植大部分的杏子晾晒成杏干售卖,每公斤只卖2元左右,收入较低。”阿依努尔·阿卜力孜说,只有通过科学种植、科学采摘,才能让杏子卖出好价钱。

  今年,在阿依努尔·阿卜力孜的带动下,村民们学会了精心采摘分拣,让杏子达到电商销售标准。“今年村里的鲜杏一上市就卖到每公斤15元。”阿依努尔·阿卜力孜说。

  杏子卖出了好价钱,喀勒加克村里不少村民也要开淘宝店,在网上试着售卖自家杏子。阿依努尔·阿卜力孜说,现在,她的主要任务是教村民拍摄网上展示图,传授电商知识,带领他们致富。

  而在色提力乡喀勒加克村,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增收、转移就业等多元增收道路。在当地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开启“村级培训+”方式,培养带动创业能人30余名,均已实现稳定增收。

  村民阿布都·热合曼是就业培训的受益者。2018年,他学成餐饮技术后,在县城一家牛肉面馆当面点师,实现了稳定增收。如今,他有了新想法。“我已经积攒了一些经营经验,存了些钱,打算自己当老板。”

  “一村一策”促增收。乔勒潘乡尤喀克吾斯塘村为进一步激活当地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按照“产业特色化培植+就业技能化输出+创业优势化推进”思路,确保发展技能不足、资金短缺等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有创业资本和能力的村民就近就地创业增收;适合发展产业,借力合作社或土地流转培植产业的村民,扶重点、重点扶。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培训实效,该村采取全员轮训、点菜式培训等方式,根据村民自身实际和岗位特点,相继开展“创新思维+自主规划”内生力培训引导,惠及当地村民5300余人次。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