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 09:49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赵西娅 通讯员余淼报道)当应用数学与医学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今年,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的科研项目,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的王凯教授团队创造了一份让国内生物数学领域都瞩目的成绩单——10个月,10篇SCI文章!
通常,发表一篇高质量的SCI论文,往往需要长期的调研、实验和论证。王凯团队一年如此“高产”实属不易。用他的话说,这是十年磨一剑,过去一直在做“量”的积累,现在终于到了“质变”的时候。
“80后”王凯主要从事应用数学研究,2014年博士后出站,他就获得了教授头衔。“作为在医科大学非医学专业出身的教授,除了承担数学类公共课教学之外,我必须要做些什么。”王凯说。
抱着“一定要做些什么”的想法,王凯将应用数学与医学专业紧密结合寻找科研的突破口,最终他选择了传染病动力学。“简单地说,就是用数学方法寻找传染病的传播规律。判断一种传染病的传播力强度,可以通过数学的精确计算得出。”王凯解释,他们像一支专攻病毒传播机理的“福尔摩斯”团队。
有了科研目标,王凯一头扎进传染病动力学的研究,利用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信息,王凯一遍遍用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对结核、肝包虫等传染病进行潜心钻研,努力破解传染病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
在王凯看来,很多医学类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应用数学在大数据时代大有可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疫情溯源和监测。”彼时,王凯团队已投入到对新冠病毒的传播力、传播规律和特点的科研攻关。
从2月到5月初,王凯团队开启了“烧脑”模式:在海量的医学信息中梳理关于新冠病毒的传播数据,一遍遍研究推敲和调整数学模型,一次次进行计算机模拟。沉浸在各种复杂数学编码中的王凯,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了灵感,他会一骨碌爬起来,打开电脑继续研究、编写编码。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为了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研究数据,团队从我国百余城市的上万条新冠肺炎病例的传播数据中,筛选整理出几百条传播链数据,用以研究新冠病毒的代际间隔时间,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平均潜伏期和继发感染者的时间间隔等数据信息,为新冠疫情的防控举措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仅仅是前期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就让8个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整整奋战了3个星期。
努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王凯团队在医学大数据分析方面具备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南京医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传染病建模团队的认可,几个团队联合围绕新冠病毒的传播率等共同发表多篇SCI文章。
这些文章中扎实的数据、科学运算得出的结论还频频被国内外其他科学论文所引用。就这样,在生物数学领域,王凯团队的实力得到了业界认可。
从最初只有王凯一个博士后,到如今团队中已有5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和4名硕士,这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年轻团队正处于科研创新的旺盛期。近两年,该团队获得了十余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
王凯表示,目前,应用数学在新疆医学领域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团队还要继续努力,发挥应用数学在医学大数据分析和生物信息挖掘中的作用,为精准医学、健康新疆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