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你心里装着村民,村民心里就有你”

2020年12月28日 09:54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李杨报道)“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开了餐馆,一家人实现了脱贫。我要努力干,争取明年挣更多钱。”

  “在驻村干部心里,村民的事都是头等大事,有他们在,我们心里踏实。”

  ……

  3年来,伽师县英买里乡巴什兰干村314户村民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离不开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伽师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驻巴什兰干村“访惠聚”工作队的带动与帮助。

  对“靶心”

  建强一座堡垒

  “赛尔江书记,这是明年我们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村‘两委’初步形成了一些思路,您给把把关。”12月22日一早,巴什兰干村党支部书记古再阿依·吾守就来到驻村第一书记赛尔江·斯力克拜依的办公室,与他一起商议村里明年的发展“蓝图”。

  29岁的古再阿依过去是村妇联主任,今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从不会干到独当一面,她说自己的进步离不开驻村干部手把手教方法、传经验。

  驻村伊始,赛尔江发现村干部工作主动性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办事效率较低。为了给村“两委”这个火车头增添动能,赛尔江带领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一对一”帮扶。同时,他和村“两委”商议制订《巴什兰干村干部积分量化考核办法》,将工作任务逐条量化,明确加减分项,一把尺子量到底、分数上面见高低,每周定期公示考核结果,推动每名干部在办实事、办好事、真办事上下功夫。

  瞄准党建这个关键。工作队指导村“两委”推行“两固定三规范四循环”工作法,即:固定会议召开时间和地点,规范会议程序、内容、留档方式,一季度一循环。同时促进“三会一课”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随着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村民向党组织靠拢。2020年,有60名村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确定预备党员7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5名。

  “现在村干部的作风更务实了,能力素质也更高了,党支部真正成了群众的主心骨。”工作队队长左热古丽·热西提说。

  开良方

  蹚出一条富路

  “自从新梅挂果后,我家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过去我做梦也想不到,我种的这几亩地,能挣这么多钱!”村民阿布都萨拉木·吐尔洪种了3亩新梅,今年卖了13.5万元。和阿布都萨拉木一样,许多村民都没想到,新梅成了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过去,巴什兰干村以种植小麦为主,但种植效益低,增收空间有限。经过实地调研,工作队发现本地独特的气候、土壤非常适合新梅生长,与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带领村民走一条特色种植之路。

  工作队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40名村民到莎车县学习新梅种植管理技术,邀请林果技术员进村开设“田间课堂”,手把手对苗木种植、嫁接、接穗等关键环节进行示范讲解,为村民田间管理提供技术指导。2019年,首批试种的705亩新梅迎来丰收,产量达1415吨。

  从700多亩到如今2200多亩,从不敢种、不会种到抢着种,其中有什么奥秘?赛尔江说,产业扶贫重在抓好两头,既要种得好,又要卖得好,有了市场保证,农民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工作队鼓励致富能手牵头组建新梅合作社,吸纳150户村民以资金或土地方式入股合作社。还引入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由合作社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借助企业的线上线下渠道,将新梅销往内地。

  今年8月新梅销售季节,赛尔江组织村“两委”在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通过成立互助组方式,有序组织新梅采摘、销售,短短十几天,新梅销售一空。仅村里四五户种植大户就卖出新梅990吨,产值近1000万元。

  结构一调,天宽地阔。巴什兰干村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3200元增加到2019年的6300元,并退出贫困村行列。今年预计人均纯收入可达8200元。

  解民忧

  架起一座“心桥”

  翻开赛尔江的驻村日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群众身边的小事,都应成为干部心中的大事。

  去年的一天夜里,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正在熟睡的赛尔江唤醒。“赛尔江书记,亚森·达吾提血压突然升高晕倒了。”电话那头传来村干部库尔班·吐尔逊急切的声音。赛尔江当即安排车辆,连夜将其送往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并垫付了5000元诊疗费,因为送医及时,亚森的病情逐渐稳定。

  “要不是赛尔江书记,我这条命不知还在不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亚森眼泛泪花。

  村里部分家庭劳动力不足,每年的夏种秋收成了他们头疼的事。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党员、青年团员成立了“助农志愿服务队”,为无劳动力家庭提供帮助。

  工作队还建立健全群众困难诉求收集、解决、反馈、公示、回访机制,设置“第一书记热线电话”,帮助村民排忧解难。

  为了鼓励村里的贫困户卡地·吐逊自主创业开餐厅,工作队从餐厅选址、建设、装修以及设备和食材的采购等提供全方位支持,还为他垫付了采购设备和食材的费用,餐厅开业仅1个月就盈利2000多元。

  “你心里装着村民,村民心里就有你。”赛尔江说。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