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特色熏肉拓宽增收路

2020年12月28日 12:56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12月27日,大草滩村养殖户马军展示他熏制好的牛肉和牛肉肠。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宋建华摄影报道)毡房造型的熏肉房内,中间是柴火,四周挂满了切割好的牛肉、牛排、牛肉肠……袅袅烟气从房顶的小窗飘出。

  新年将至,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铁厂沟镇大草滩村养殖户马军家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养殖基地,经常都能见到这样的景象。

  近年来,米东区养殖户瞄准首府市场,利用当地传统的熏肉技术,在冬季将牛肉加工成熏肉产品,既形成了当地特色,也拓宽了致富途径。

  12月27日,在养殖基地的熏肉房内,马军正将牛肉按照不同部位挂在熏制架上。大草滩村临近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当地很多养殖户都是跟着牧民学会了熏肉技术。

  今年38岁的马军2002年起跟着父亲养殖牛羊,最多时存栏牛300余头、羊千余只,并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前,每年春节前夕家里都熏肉,主要是自家吃。这些年,不少城里人都来买,熏肉就成了养殖户的一门营生。”马军说,他在办理了相关资质后,开始制作并销售熏肉。

  肉挂好,架上木柴生火,火焰温度升高,四周的肉开始冒油,香味弥散开来。略微烘烤后,开始熏制过程。

  熏肉是个技术活,也是耐心活。首先肉要好,这点马军不愁,自家牛存栏50多头,用的都是最好的肉。

  熏肉用的木柴也有讲究,果树枝最好,杨木、榆木亦可。“木柴不需要买,夏秋季节去路边林带捡拾修剪下的枝子,再到果园拉一些废枝子就够了。”马军说。

  最关键的是火候,熏制过程中,马军会一直守着“:自家辛苦养的牛,用心熏好,才能销得好。”

  2019年开始,马军还尝试利用当地牧民熏马肠的方式熏制牛肉肠并取得成功,成为他家的特色。熏肉时,马军还将视频发到朋友圈和抖音上,一会就接到了订单。马军说,一般熏一头牛一两周就卖完了,“这批熏肉已被预定八成,都是老顾客,还有内地顾客。”

  市民杨德易一次购买了20公斤熏肉。他说,这是为春节准备的,熏肉耐存放,风味好,有嚼劲,他每年都来买

  目前,米东区制作熏肉的合作社、家庭工坊有30余个,户均增收万余元。大草滩村养殖基地目前牛存栏1200余头,制作熏肉的合作社和家庭工坊十余个,熏肉已成为当地特色产品以及农家乐的特色菜品。

  马军算了一笔账:熏牛肉平均140元/公斤,刨去成本,相比较卖鲜牛肉,每公斤增收20元左右。

  “每年冬季能熏四五头牛,增收小两万元没问题。”马军说,去年他开始往内地销售真空包装的熏肉,销量可观。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