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幸福抒怀】冬日里的暖意

2020年12月30日 10:41   来源:新疆日报

  夜色渐深,察汗乌苏村一片安宁,恰格德尔家门前的灯笼像一团红色的火,给即将到来的新年带来浓浓的暖意。

  元旦就要到了。

  这天清晨,恰格德尔的妻子托里木吉早早地把国旗和灯笼挂在了院门外,喜庆热烈的气氛,让她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期待。

  绘着蒙古族特色蓝白云纹的双扇大铁门内,传出鸽子、鸡和牛羊的欢叫声。院落面积不大,收拾得很干净。房间宽敞明亮,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自家的小商店里,日用百货、瓜果蔬菜码放得整整齐齐。柜台内,还摆放着中国结、灯笼串、对联和彩灯,这是恰格德尔在乌鲁木齐市上大学的儿子蒙根放寒假时带回来的。

  蒙根特意选出一副“勤劳致富奔小康国泰民安话吉祥”的对联,贴在自家大门两侧,远远看见,像走夜路的人望见灯光,心里暖暖的。

  2007年,为响应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草原生态保护“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的号召,恰格德尔一家三口和牧区7个乡镇583户近2000名牧民一起,从巴音布鲁克草原搬迁到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察汗乌苏村定居。

  这一年,恰格德尔32岁,妻子31岁,儿子5岁。

  搬迁新居后,恰格德尔的身份由牧民变成了农民。刚放下牧鞭的他给玉米地除草,却把玉米苗和青草一起铲除了——在他看来,玉米苗和青草长得一个样。这样的笑话还有不少:把打瓜当成了西瓜,一拳头砸开,抱上就啃;把小麦苗当成了韭菜;还把冬眠的树当成死树砍了烧火。那时,他唯一会做的事情就是放牧,种菜种庄稼样样不在行。

  后来,恰格德尔在乡政府的帮助下进入和静钢铁厂工作,有了固定收入,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2015年7月的一天,恰格德尔遭遇车祸,在病床上躺了整整一年,妻子托里木吉常常以泪洗面。

  这时候,乡政府向恰格德尔一家伸出了援手:为他申请残疾人补贴,帮他联系医院,用保险公司的赔偿金给他安上了假肢,给他妻子托里木吉安排了特设岗位,为他家提供150只鸡苗、85只鸽苗和2头牦牛,用补助款帮他家盖了3间安居房以及羊圈、鸽舍和鸡笼,还用申请的5万元贴息贷款,帮他家开起了小商店。有了政府强有力的帮扶,恰格德尔重拾生活信心,在村子开办的技能培训班里,他学会了摩托车、电动车和家电修理,以及简单的电焊技术。

  恰格德尔每天骑着电动车满村跑,像一阵风,哪里有活儿干就吹向哪里,忙得不亦乐乎,没过两年便摆脱了贫困,村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变形金刚”。

  今年,恰格德尔除了维修电动车、摩托车和家电的收入外,还依靠小商店、托管牦牛返还红利、残疾人补贴、草场补贴、妻子的特岗工资及售卖家禽的钱,攒下了8万余元,家庭人均收入也比去年增加了3000多元,日子越来越好了。特别是儿子蒙根今年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对他们一家来说是喜上加喜。

  这不,为了迎接儿子放寒假回家,恰格德尔特意请村民帮忙宰了一只羊。蒙根刚进家门就闻到一股浓浓的肉香。

  3个月没回家的蒙根,惊喜地发现母亲变得爱美了,以前从不化妆的她不但描了眉,还涂了口红,感觉年轻了。窗台上的长寿花、一品红花开正艳,家里有了新年的喜庆气氛。

  当晚,恰格德尔一家人围桌吃饭。菜品有清炖羊肉、炒大白菜、芹菜炒牛肉和虎皮辣子等。蒙根夸母亲做的饭好吃,菜的花样也多。托里木吉笑着说,现在日子好了,饮食方面得讲究荤素搭配。

  一家人其乐融融边吃边聊。聊到2021年的计划,蒙根说自己对所学专业很满意,要努力学习,争取明年拿奖学金;托里木吉说,明年的新目标就是想办法让自家的羊、鸽子和鸡数量翻倍,实现家庭人均收入2万元;恰格德尔说,明年开春打算买一台小型电焊机,多挣点钱,以后在县城给儿子买套房子。蒙根连忙打断父亲的话:“等我大学毕业有了工作,爸妈也该享享我的福了。”

  一家人满怀对新一年的憧憬,越聊越开心,这时候,恰格德尔的手机响了。

  电话是村干部打来的,说乡领导明天要来村里走访慰问脱贫户,让家里留人。

  “领导来我家做客,我们随时欢迎,但是不要再送东西了,我家已经脱贫了,不能总依赖政府,好日子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恰格德尔在电话里底气十足地大声回应。

  蒙根竖起大拇指,给父亲点了一个赞。

  夜色渐深,察汗乌苏村一片安宁,恰格德尔家门前的灯笼像一团红色的火,给即将到来的新年带来浓浓的暖意。(李佩红)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