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3日 09:3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朱晶
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应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它不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责任使命。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又强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由此,新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越来越系统、越来越明确。
按照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要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而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应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因”不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
因事而化:讲清事实,讲明事理,答疑释惑
因事而化,这里的“事”,可以理解为事实和事理。一方面,讲清楚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国家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等基本事实,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事实说话,用中华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事实说服、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注意把握事实的多样性,既包括中华民族近代抵御外敌的历史之事,也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之事;既包括世情、国情、党情、区情等宏观层面的事实,也包括与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触可感的微观层面的事实;既包括先进模范的典型事实,也包括群众生活中的平凡事实。要根据干部、青少年、社会主要群体的相异性,聚焦新疆社会的现实诉求和各族群众的思想症结,深入解读不同层次的事实,系统规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递进性和整体性,做好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连贯融通,坚决避免教育流于形式化和空洞化。
另一方面,要讲明白事实所蕴含的道理。道理总是蕴含在事实之中,讲清楚事实是手段,讲明白道理才是目的。当前,在新疆干部、青少年、社会主要群体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点要讲清楚两个基本道理。一是“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就是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没有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没有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公约数。因此,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重点围绕“五个认同”进行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二是“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二者辩证统一。新疆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重点围绕讲好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共同体角度诠释中华民族的内涵,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因时而进:准确定位时代,善于把握时机,形成常态化机制
因时而进,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一是指时代,二是指时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现代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随着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不断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诸多风险与挑战。要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战略要求,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教育体系。科学把握多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全疆干部、青少年、社会主要群体中深入持久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普遍形成增进民族了解、推动民族团结、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和谐局面。统筹规划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整合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教育环境、教育保障、教育效果等要素,形成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立体式的教育场域,纵深延展学校课堂、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场域,覆盖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真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民族团结教育月、传统节日、纪念日、主题日等时机,广泛宣传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挖掘提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通过图片、视频、博物馆、雕塑等形象化符号化媒介,增强吸引力和生动性,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社会舆论氛围。此外,还要实施制度化、系统性、持续性的教育保障政策,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因势而新:顺应发展趋势,精准把握态势,创新教育路径
因势而新,这里的“势”,具体而言,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发展趋势,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群体的学习态势。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发展趋势尤其要注意网络平台和新媒体运用的问题,很多新问题新变化与网相关,因网而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宣传的过程中,推动教育内容进入网络平台,善于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做大做强做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场,积极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众化。
精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群体的学习态势,既要关注新疆干部、青少年、社会群体所处的人文生态,将教育主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也要善于寻找各族群众的心理情感共鸣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学习、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长期坚持推进,从而形成化于无形、融于细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大教育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各族群众的心田,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长期性、基础性过程。我们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提供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