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30日 09:4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种子和肥料都准备好了,这几天我们就要播种棉花了。”3月28日,尔肯·热衣木高兴地说。
“要不是种了棉花,我肯定还是那个‘放羊倌’,哪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呢。”尔肯说。
尔肯出生在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家里世世代代都以放牧为生。他曾和妈妈、舅舅在塔里木河下游的大西海子水库附近放牧,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
1997年,25岁的尔肯发现放牧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根本存不了钱,决定出去闯一闯。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3团开起了小饭馆,6年之后,尔肯一家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2005年,在外打拼的尔肯听说种棉花收入不错,于是决定回家种棉花。他把父母的耕地接过来,又承包了邻居家的一些耕地,规模达200亩。从没有种过棉花的尔肯四处向人请教,什么时候犁地,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打顶……到了秋天,看着雪白的棉花开了一地,尔肯知道干对了!当年,200亩地共产出40多吨棉花,收入达20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尔肯开始扩大种植规模,250亩、300亩、350亩,2020年达到400亩。2005年,施肥、打药、采棉全靠人工,现在尔肯的棉花地里铺着滴灌带,播种靠北斗,打农药靠无人机,采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劳动强度降低了,收入越来越高了。
“现在,我雇了5名四川籍工人管理棉花地,到了采棉季节,大型采棉机一次就能把棉花采收完毕,节省了不少成本。”尔肯说,实行机采后,350多亩棉花只需10万元就可完成采收。
2005年,尔肯家的棉花亩产量只有200公斤左右,2020年提高到400公斤,收入达105万元。
“种了16年的棉花,我先后换了3辆皮卡车、2台拖拉机,连播种机都换成了机采模式的三行播种机。”尔肯说。
不仅如此,尔肯家现在还养了28头牛和100多只羊,盖起了4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和一座518平方米的棚圈,日子过得甭提有多滋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