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

筑牢保障网 脱贫不返贫(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

2021年04月02日 10:41   来源:人民日报

  河北省康保县土城子镇朝阳互助幸福院里,一出地方戏正在上演。65岁的李德大爷坐在小广场的戏台前,看得津津有味,“自从住进幸福院,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医生给咱定期体检,每天心情好,身体也越来越硬朗了!”李大爷的幸福生活,是我国兜底保障网愈加牢靠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民政部门以完善制度机制、聚焦特殊群体、助力重点地区攻坚等政策“组合拳”,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9.6%,脱贫地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建起牢靠的兜底保障网

  “多亏了低保政策,帮我们家渡过难关。”2018年,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南平房村村民王贵军因病致贫,乡民政办获得信息后,第一时间入户核实情况,并按规定将王贵军一家三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每人每年享受4400元低保。稳定的保障措施帮助王贵军一家缓过劲儿来。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说,民政部门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等保障措施,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努力做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完善政策,兜住民生底线。

  53岁的李冬梅是吉林省通榆县乌兰花镇太平村的低保脱贫户。从纳入低保,到收入增加实行“脱贫退出”,再到突发重病纳入低保兜底“支出核减”,救助政策让这个处于贫困边缘的家庭实现稳定脱贫。

  通榆县民政局社会救助中心主任张海英说,2016年以来,县民政局在落实落细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的同时,坚持返贫致贫风险预警与动态帮扶一体推进。

  从全国看,民政部连续多年出台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夯实兜底保障制度基础,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

  健全机制,精准施策。

  如今在内蒙古,来自财政厅、人社厅等21个部门的46类352项数据,汇聚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数据共享平台上。通过数据共享,已累计核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5.54万人次,反馈核查数据243.55万条,精准识别出因病、因灾等造成较大支出的对象,及时提供救助。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机制,既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帮扶,也有助于有效防止返贫。”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民政部持续将政策、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筑牢兜底保障的坚固防线。”唐承沛介绍,中央财政安排的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连续多年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从2017年底开始,全国所有的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超过了国家扶贫标准,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

  分类施策,让各类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有保障

  “感谢扶贫好政策,让我可以继续读书。”去年5月,山东省梁山县付庙村的孤儿小辉将一面“疾病无情 民政有爱”的锦旗送到县民政局。

  小辉患有心脏主动脉瓣狭窄,去年4月病情加重,急需手术治疗。“父母去世,出嫁的姐姐家庭困难,手术费用从哪来?”县民政局及时施以援手,需要个人承担的4万元手术费用全部由“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救助。身体恢复健康后的小辉,考上了临沂职业学院继续学习。

  像小辉一样的特殊困难群体,是民政部门有效履行兜底责任的重点关注对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困难残疾人1213万人、重度残疾人1474万人。

  强化临时救助,确保急有所纾。

  2019年,贵州省纳雍县百兴镇老街村村民邓书兰接到孙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又喜又愁。“孩子考上大学是好事,可他爸妈已经去世,这学费从哪来?”忧愁之际,传来好消息——民政部“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每年可资助1万元助学金。孩子上大学的问题解决了,邓书兰别提有多高兴了。

  “对于贫困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强化临时救助急难救助功能,开展先行救助,可高效快捷解决‘燃眉之急’。”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介绍,近年来,临时救助制度成效进一步凸显,2020年全国共实施临时救助1341万人次,同比增长46.1%。

  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困有所扶。

  听说区里招募志愿者,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大陂村的柳定芳第一时间报了名。“我家2017年脱了贫。生活好了,我也想为有需要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经过考察和综合评价,柳定芳如愿成为一名志愿者,负责探视巡访本村6名困难老人。

  民政部门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专业社工、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使兜底保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脱贫攻坚以来,全国社会组织共实施扶贫项目超过9万个,投入各类资金1245亿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写好易地搬迁“下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十三五”期间,全国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乔迁新居。易地搬迁之后,如何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民政部出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专项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合力写好易地搬迁“下半篇”文章。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住得下。

  “当初,听说要搬下山,心里没底。现在娃儿有地方读书,我也可以放心外出务工了。”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四川省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居民莫色尔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打消搬迁群众的顾虑,昭觉县组织未入住群众到新建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参观,实地感受专职社工提供的“四点半”课堂和“日间照料中心”。眼见为实,没了后顾之忧,莫色尔布一家欣然搬进了新社区。

  营造社区家庭氛围,让搬迁群众住得好。

  “不仅免费理了发,还学习了插花,社区这些服务真是太贴心了。”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响塘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参加完“爱心集市”便民利民体验日活动的安莲英开心地说。

  和安莲英一样,响塘龙社区里住着不少易地搬迁过来的脱贫户。如今在这个安置点,孩子有人陪着阅读绘本,老人有人领着做健康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社区越来越热闹,也让搬迁群众越来越喜爱这个新家。

  建好安置社区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能致富。

  广西隆安县城厢镇震东社区,43栋楼共安置了约2.4万名搬迁群众。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社区打造“楼栋管家”团队,推动社区服务下沉到户。

  如今,居民家里有啥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楼栋管家”。搬迁户梁冠锋说,“就连找工作,社区干部都帮咱操心。”据介绍,为解决社区居民就业,“管家”采取“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服务模式,去年以来,累计送工325批23500人,帮助居民增收300多万元。

[责任编辑: 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