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3日 09:0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 记者 刘毅 黑宏伟
4月2日,在巴楚县阿拉格尔乡孜瓦塔勒村村民奥斯曼·图尔荪的棉田地里,装有北斗导航的播种机来往穿梭,一粒粒种子精准地播进棉田,整齐的地膜从机器尾部延展向远方。
奥斯曼今年种了200亩棉花,他还开了农资店为当地村民提供农资和技术服务。“我现在每年收入近50万元,接下来还想开个地膜加工厂,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奥斯曼开心地说,种棉花让他家过上了红火的日子。
新疆作为全国最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近年来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抓产业提升、抓促进带动,棉花产业实现提质增效的同时,形成了“大产业、大民生”的发展特色,成为群众基础牢、发展活力足、带动效益明显的富民产业。
技术升级种地更轻松
“以前种地很辛苦,犁地、播种都靠人力,现在借助机械化生产方式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成本低了,效益高了。”种了多年棉花的奥斯曼对棉花生产技术升级的好处有着切身体会。
“全区棉花产业发展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技术升级,奠定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戴俊生说,地膜覆盖、滴灌、机械采收这三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引领新疆棉花产业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戴俊生介绍,上世纪80年代,新疆棉花生产开始普遍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保温保墒、保护土壤结构的作用让更多土地适宜种植棉花,对促进棉花稳产丰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以膜下滴灌为主的滴灌技术在全区棉花生产中陆续普及,不但节水,棉花单产和品质也有所提升。“十三五”以来,机械化采棉技术的推广运用有效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全区棉花机械化采收面积快速增长。
得益于三项重点技术的推广运用,全区棉花生产质量和效益快速提升。2020年,我区棉花机采率达到75.5%,棉花产量全国占比由1990年的10.4%提升到87.3%,新疆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棉区。
合作经营发展更稳健
走进新疆棉花种植大县沙雅县,广袤的棉田一眼望不到边。从过去分散的“补丁田”到如今的“大条田”,从碎片化耕种到集约化经营,沙雅县的棉花产业经历了一场现代化的变革。
“去年全村种植1.1万亩棉花,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亩均产量400公斤左右。”阿克苏地区农业农村局驻沙雅县海楼镇海楼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燕介绍,全村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与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有很大的关系。去年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6000余亩,先进的棉花生产技术在村里快速普及,棉花产量逐年上升,棉花产业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小地块整合成100亩至300亩的大条田后,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等问题迎刃而解。”沙雅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局长刘文明说,近年来,全县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棉花生产提质增效成果显著,合作社已成为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重要支撑。
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64万家,其中从事棉花等农作物生产的种植类合作社占比达20%以上,合作社在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得益于此,全区先后推广应用矮密早栽培、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植棉技术,使棉花在干旱的荒漠区表现出显著的丰产性和高品质。
收入多元生活富起来
如今,全区棉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日趋优化,越来越多农民享受到棉花产业发展红利,实现增收致富。
“我今年负责管理合作社的2700亩棉田,自己再从事一些农机服务,收入超过10万元不是难事。”沙湾市大泉乡烧坊庄子村村民韩正涛说,现在获得两份收入已是村民的常态。
为了提高像韩正涛这样管地能手的积极性,他所工作的双泉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专门制定了系统的考核管理办法,除了管地期间每月1万元的工资收入,如果管理得好,棉花产量高,韩正涛还会获得合作社的额外奖励。
“以前种棉花是我的主要收入来源,加入合作社后,我的增收路子更广了。”种了20多年棉花的沙雅县海楼镇乔格铁热克村村民艾合麦提·艾萨说,如今,他把家里大部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担任会计,既有土地分红收入,还有工资收入,去年年收入近13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