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8日 09:1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巴州记者站 陈彦强
3月下旬的库尔勒,吐绿的杨柳让孔雀河两岸充满了生机。
31岁的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吾夏克铁热克村村民热比古丽·孜乃尔神情专注,用画笔将衔泥归来的春燕、枝条拂面的杨柳、潺潺流动的河水一一画到了石头上。不到一个小时,一幅石画便诞生了。
热比古丽创作石画的地方,是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吾夏克铁热克村农民创客坊。引导群众发现乡村之美,积极投身乡村文化振兴,将农民创客坊打造成集石画阁、绣纺阁、创意阁为一体的手工制作基地,是库尔勒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黎昌军近期忙的一件大事。
“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农民创客坊是2020年11月建成的。村民利用闲暇时间在这里进行绘画、刺绣等艺术创作,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增加一些收入。”3月25日,黎昌军笑着说。
为了更好地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工作队和村“两委”邀请美术教师、书画艺术工作者免费对前来学习石画的村民进行培训。几个月后,村民的绘画技艺越来越娴熟,有的村民已经可以进行创造性绘画了。
“画画也会‘上瘾’的,越画越有感觉。3月初,我创作的一幅石画被一名游客花100元买走了。”村民古丽皮耶·麦麦提说起这个意外收获时喜不自禁。
古丽皮耶、热比古丽等村民用的石头是从戈壁滩上捡来的。适合作画的石头用来作画,其他的石头会根据不同的形状设计制作成造型别致的盆景。
“捡来石头后先设计,再用机器将石头的中间掏空,然后打磨、上漆、植入植物,这样一个盆景就制作完成了。小一点的盆景卖几十元,大一点的盆景可以卖上百元,游客还是挺喜欢的。”村民艾尔肯·赛买提说,目前有30余名村民参与石画创作和盆景制作,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走进绣纺阁,64岁的村民吉米拉木·喀什木热情地向客人打招呼。她是村里5名技术娴熟的绣娘之一,负责教村里的妇女学习刺绣技艺。“现在我每个月卖刺绣收入3000多元,我有信心带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吉米拉木乐呵呵地说。
创意阁的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作队和村‘两委’引导村民就地取材,用香梨木制作各种餐具。”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党委书记王波说,今后还准备制作笔挂、笔筒、镇尺等由香梨木加工的手工艺品,将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多元的文化元素,与人们的生活需求、审美需求进行有效融合。
无论是石画、盆景、刺绣,还是香梨木制作的餐具,已经在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对农民创客坊的发展前景,村民们都充满信心。
离开农民创客坊向前走200米,就是占地1200平方米的吾夏克铁热克村村史馆。
煤油灯、簸箕、农具……村史馆里收藏着上百件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都是工作队和村“两委”征集或农民自发捐赠的。村史馆还用一行行文字、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模型记载、见证、讲述着这个小村庄的发展变迁史。
“村史上写得很清楚,二十世纪60年代我们村是阿瓦提乡最贫困的村,而去年我们村被评为‘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一览无余。我为自己是这个村的村民感到自豪!”18岁的大学生塔吉古力·买买提说。
“村史馆自今年1月开馆以来,成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已有1万余人次到村史馆参观学习。”吾夏克铁热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刚说,村史馆不但要留住看得见的乡愁,还要吸引更多游客。
吾夏克铁热克村作为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无论是打造农民创客坊,还是建设村史馆,都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让旅游与一产二产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黎昌军说:“我们要用文化留住乡愁,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同时,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