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奔小康|搬下山,换了个新活法

2021年04月10日 09:4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 贺江

  4月6日,午后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昭苏县喀拉苏镇阿克奇村,村民巴克开勒德·巴特尔别克坐在院子一角,认真地在木板上雕琢花纹。

  与一些村民家不同,巴克开勒德家的院子地面用水泥硬化,他身后130平方米房子的外墙贴着带花纹的白色瓷砖,塑钢制作的门窗抵挡了尘土。屋内铺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毯,客厅墙上挂着全家福照片,装修精致、温馨,很难想象这曾是一户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家。

  “木斯塔汗,快来招待客人,我换身衣服就来。”见到记者,巴克开勒德放下手中的工具,转身跑去洗手。妻子木斯塔汗·别克西正在赶制一件女士连衣裙,看见家里来了客人,她热情地迎了出来。

  “后不后悔搬下山?”记者落座后问道。

  “后悔为什么没早一点搬。”巴克开勒德和妻子端来茶水、点心招呼着,“以前全家靠放牧为生,一年四季转场,每年就盼着春季产的羊羔平安长大,那是一年的收成。”

  巴克开勒德有两个哥哥,他结婚后父亲没有草场可以分给他。巴克开勒德就给哥哥们代牧,用他们的草场养着自己家的一小群羊。一年风吹日晒挣来的钱总不够花,住在山里的夫妻俩天天想着怎样才能让日子好起来。

  2013年,受益于牧民定居工程,巴克开勒德拥有了一套85平方米的房子。

  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本是好事,但巴克开勒德心里却在打鼓:搬下山,生活还会和以前一样吗?

  牧民定居,促进牧民持续稳定增收、转变生产方式是目的。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过着旧日子?乡镇和村干部给村里第一批分到房子的86户牧民宣讲定居生活的好处。

  “当时干部们给我讲了县里发展旅游的规划,还给我算了一笔账,说如果下山定居我可以学到实用技术,1个月挣的钱能抵得上以前大半年收入,妻儿也能有稳定生活。”巴克开勒德说。

  下山!巴克开勒德最终下定决心。

  巴克开勒德把羊交给其他牧民代牧后,夏天跟着村民外出务工,冬天在村里的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班学习木工、瓦工、焊接等,靠着学到的技术,家里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你们看,家里的院子就是我的‘工厂’,我接了订单在这里切割板材、雕琢、制作各类产品,一年收入5万多元。”巴克开勒德说,有了积蓄后,他将房子面积扩大到了130平方米。

  比起这些变化,最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妻子木斯塔汗。

  “走,带你们看看我妻子的手艺!”巴克开勒德热情地带大家进入客厅旁的房间。

  这是木斯塔汗的工作室。迎面摆放着几个模特,穿着木斯塔汗做的展示品,有哈萨克族传统服饰,还有男士西装和女士连衣裙。

  “这些连衣裙融合了传统的刺绣手法,既有流行元素,也保留了民族特色,村民们很喜欢我做的衣服。”木斯塔汗高兴地说。

  木斯塔汗的手艺也是从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班学到的。没有定居之前,木斯塔汗跟着丈夫四季转场,每天操心的就是两件事:给丈夫做饭和照看牛羊。

  “我从来没想过可以做别的事情,定居生活让我换了个活法。”木斯塔汗说。

  从刺绣和缝纫技术干起的木斯塔汗,如今不仅是远近闻名的“服装设计师”,还把自家房子装饰改造成了民俗家访点。

  “2019年至今,我们家接待游客6000多人次,收入近12万元。”木斯塔汗自豪地说,现在家里最大的希望是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昭苏县,像巴克开勒德这样敢想敢干的定居牧民比比皆是。他们定居后,信心足了,观念也变了,通过外出务工、发展旅游业、经营家庭农场等多渠道增收实现着自己的小康梦。

[责任编辑: 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