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打通村民就业“最后一公里”

2021年04月13日 10:04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陈彦强 通讯员李青青 苏艳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库尔勒市各“访惠聚”工作队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引企入村谋发展、引人入企促就业,让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赚钱顾家两不误。

引企入村促就业

  “嗒嗒嗒,嗒嗒嗒嗒……”4月初,走进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喀拉墩村“村民灵活就业基地”,缝纫机声响成一片,百余个工位坐得满满当当,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操作,大尺寸的成品吨包袋整齐地摆放在厂房一侧。

  “产品可以承重1吨,所以叫吨包袋,这可是市场上的畅销货,供不应求!”库尔勒市法院驻喀拉墩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王杰斌笑着说。

  王杰斌引进的一家塑业公司创建的“村民灵活就业基地”,使村里的80余名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在家门口的‘村民灵活就业基地’上班,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还能挣到钱,真好。我们能想到的,工作队和村‘两委’都替我们做到了。”居玛汗·艾海提说。

小小馄饨助增收

  当喀拉墩村的村民在“村民灵活就业基地”热火朝天地生产吨包袋时,库尔勒市兰干乡兰干村的村民在村里的食品加工厂包起了馄饨。

  “这里以前是兰干村三组的办公场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按照食品加工厂的标准改造后,无偿提供给我们使用。”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安改英的话语中充满感激,“我也是初次创业,他们的支持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

  给安改英牵线搭桥的人是库尔勒市审计局驻兰干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燕鸣。

  今年年初,刘燕鸣挨家挨户地跑,询问那些闲在家里的妇女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想干她们会干的,最好能够打工顾家两不误。

  “我发现村里几乎所有的妇女都会包馄饨,于是便产生了在村里办一个食品加工厂,让大家通过包馄饨挣钱的想法。”刘燕鸣说。

  最初安改英看到招商广告时,对到距离库尔勒市区较远的兰干村办厂心存疑虑。在实地考察中得到刘燕鸣“场地免费,产生的水电费等由村上承担,只要用我们村的村民就行”的答复后,安改英才下定了在这里办厂的决心。

  1月22日,食品加工厂试营业,兰干村的42名村民到厂里上班,手工制作馄饨。由于馄饨花样多、味道好,一投入市场,就受到消费者好评,销量喜人。

  48岁的村民吐尼沙汗·克热木在食品加工厂干了一个月,挣了2570元。“我包馄饨的速度越来越快,挣的钱肯定会越来越多。”吐尼沙汗显得很自信。

能人带动兴产业

  “现在一天销售馕1000多个,纯收入至少也有1000多元。最令我高兴的是‘馕巴扎’带动了11名村民就业……”站在热气腾腾的馕坑边,库尔勒市托布力其乡艾力坎土曼村村民阿迪力·玉曼尔侃侃而谈。

  能人带动,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阿迪力就是艾力坎土曼村带动村里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能人。

  “村里想通过示范引领、产业带动,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让年轻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跑者’,我们首先想到的致富带头人就是阿迪力。”艾力坎土曼村第一书记董源说。董源建议阿迪力创建“馕巴扎”,通过规模经营,根据消费者的喜好丰富馕的品种,让艾力坎土曼村的馕走得更远,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

  2020年,在库尔勒市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驻该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阿迪力的“馕巴扎”开门揖客。

  46岁的村民吐逊江·拉玛力此前在深圳、上海等地替人打馕,在董源的动员下成了“馕巴扎”的打馕师傅。“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收入6000多元,特别开心!”吐逊江说。

  2021年,阿迪力创办了切面店,又有4名村民成为他的员工。阿迪力有个长远规划:“再建20个馕坑,成立食品加工厂,生产各种面制品,争取带动村民就业达100名以上。”

[责任编辑: 刘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