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读书节】在新疆,有关书的声音和味道

2021年04月22日 10:2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眼下的新疆触目皆春,书籍中记录新疆之美,用心即得,希望你们也能在大美新疆的行旅之中,遇见如沉香一般的同旅之人,听到自在自如的民间乐音,记住如水果糖般甜美的树木味道。

  王敏

  我第一次从四川来新疆,是3岁那年冬天。纷飞的大雪中,父亲穿着军大衣,拿着水果糖在火车站旁,像笔直的白杨树那样挺立着身姿迎接我和母亲的到来。

  念中学时,我读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1940年,茅盾先生从新疆返回内地。皖南事变后,他写下了家喻户晓的《白杨礼赞》,文中形容白杨树“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它品性坚韧、枝不斜蔓。

  长大后的我,有时走在冬天的旅途,看飘飞的雪花落在火车铁轨,脑海里便浮现出父亲那天在风雪中如白杨树般挺拔的身影;抑或春天时,我走在新疆黄绿相间的田野上,看到公路两旁成排的白杨树笔直站立,回忆里便有了父亲身上水果糖的味道。

  我在昌吉老龙河、轮台、木垒、伊吾、泽普等地多次看到胡杨,作为白杨树的兄弟树,它的树干偶有树胶渗出,我总想刮下品尝,猜想是不是也会有甜味?有一次,我大胆一尝,发现它的味道是咸的。这种胡杨胶实则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的“胡桐泪”,作为胡杨树脂,其“其性寒能除热,其味咸能入骨软坚”。唐人刘恂在地理杂记《岭表录异》中对此以“胡桐泪”加以记载。

  及至今日,我每每见到新疆戈壁上的白杨或胡杨,记忆的味蕾便不由得咸甜交加起来。

  2015年,因为写《龟兹物语》这本随笔集的缘故,我前往库车龟兹古渡的巴扎采风。巴扎上,几位老人忘情地敲击着纳格拉鼓,其韵律风格不同于江南管弦丝竹的温婉,却别具粗犷奔放的豪情。这让我想起有一年曾独自去喀什,在夜晚的胡杨林意外地听到了纳格拉鼓的声音。空旷的林中空地篝火熊熊,咚——吧吧,咚——吧吧的鼓声由远而近,如干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击鼓艺人忘乎所以的热情和激越的鼓声,至今让我难忘。后来,我在沈括《梦溪笔谈》这本书中读到他记录的一位善奏龟兹羯鼓老人,对所描述的羯鼓之声“透空碎远,极异众乐”的言语印象尤深。

  100年前,有一位叫谢彬的湖南籍财税官员万里独行,历时427天,行程46111里,几乎走遍了新疆每一个县,几乎日行一记,未曾间断。日记涵盖了当时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民情、风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博古通今,无所不包。因而,该书被誉为是一部了解近代新疆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叫《新疆游记》。

  在这本书里,谢彬形容赛里木湖“陨箨飘羽,不入于波,水色清碧,莫测其深,阳焊不耗,阴霖不滥,每日潮汐,若应子午”,这番描述是怎样的委婉细腻,匠心独具;而他在游阿克苏苏巴什湖一文中,又将“芦苇”的颜色形容为金黄,并将“败芦”和“熟稻”并举,用来形容水中芦苇的色泽,枯萎的芦苇尽得丰收之稻穗的精华,简单的一对意象并举,让苏巴什湖春末的萧索顿时变成金秋的繁盛景象。

  谢彬入乡随俗,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记述南疆各县镇的特色,也是言简意赅,读来痛快。同时他又以一个湖南士绅的特有身份,真诚地称赞新疆的民土风情、地理山川,读起来竟和今人感受并无二致。

  如今,来新疆旅游的游客大抵会说,新疆之大,不去喀什等于没来过新疆,而这句话,谢彬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预言了。他称赞喀什:“盖全疆精华,悉在斯土,无喀什即无新疆也。”再如,他也盛赞南疆的巴扎(集市),热闹极盛,游人络绎。

  2009年至2014年期间,我为了完成《巴扎志》这部田野调查的撰写,多次前往喀什地区疏勒县、疏附县的乡村巴扎进行调研和采风,每每提笔之前,总会想到谢彬在其《新疆游记》中有诸多相关的细节描写。

  少时,我曾于成都青城山表哥的书房闻得一种香,后来知是沉香粉末。沉香多产岭南。香沉于水,意谓沉香。多年后,在疏勒县塔孜洪乡的巴扎上,我见到一位来自海南的商人与当地的维吾尔族药商一起赶集摆摊售卖沉香。摊位上,一截截土黄色的沉香木头与褐黄色的肉苁蓉摆放在一起,个头不分伯仲。我突然闻到少时难忘的沉香粉熟悉的味道,其“生前”却是这般模样,不觉莞尔。

  《倦游录》中有言:沉香木,有香者百无一二。一段枯木,浸于水中,却是几段香气。譬如一段行旅所遇之人,端是几番脾性。

  眼下的新疆触目皆春,书籍中记录新疆之美,用心即得,希望你们也能在大美新疆的行旅之中,遇见如沉香一般的同旅之人,听到自在自如的民间乐音,记住如水果糖般甜美的树木味道。

[责任编辑: 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