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三号矿脉里的国家宝藏

2021年05月10日 10:4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高方

  从乌鲁木齐乘机抵达富蕴可可托海机场,随后驱车向群峦叠嶂、山道盘亘的阿尔泰山脉深处进发,便一步步开启了令人惊叹的可可托海之旅。

  紧邻机场的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以三号矿脉、阿依果孜矿洞和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为主要景点。三号矿脉,也叫三号矿坑或三号坑。“聚宝盆”“功勋矿坑”“英雄矿”“天然矿物博物馆”……这些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提及三号矿脉时经常想到的显著标签。如果不了解它辉煌却秘而不宣的历史,眼前这个长250米、宽240米、深约140米,拥有13层运矿车道的三号矿脉也就只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坑而已。它像用画笔均匀勾勒出来一样盘旋而上,如倒置的草帽,又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深陷在地下。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矿种有140种,三号矿脉有84种。从1950年到1998年,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成为现代化大型露天采矿场和国内最大的稀有锂、铍、钽、铌选矿厂,是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重要发源地。鼎盛时期的可可托海被誉为西部的“小上海”。

  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由一座20世纪50年代的苏式建筑改建。在陈列馆二楼,摆放着100多种形色各异的矿石标本。有通体黝黑、被称为“宇宙天空时代稀有金属”的钽铌单晶矿(俗称黑宝石)标本;有富含锂、铀的可可托海所独有的“阿山矿石”;有用来制作航天器涂层的富含铍的绿柱石等。陈列馆里有一张三号矿脉未开采时的黑白照片,那时它的表面有一个高出地表数百米的辉长岩柱状山体。在大型挖掘和运输机械设备还未出现的年代,几乎完全靠人力畜力“愚公移山”,用近50年时间挖出了现在这座“世纪大坑”。

  为了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体验矿山的内部构造和矿工生活,2015年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将20世纪40年代末发现并开采,现已闲置不用的阿依果孜矿洞开发成一个颇受参观者青睐的特色工业游景点。

  800多米长的矿洞里,有大小十几个交叉或相通的采矿室,仿佛地下迷宫。现在参观者所见的矿洞已经过加高加固处理,过去矿工只能全天佝偻着身体在里面作业。可可托海是中国的第二寒极,冬天的极端低温有时可达零下60摄氏度,而矿洞里的常年温度只有零摄氏度。洞内的雕塑群复原了当时矿工的日常劳动场景,让人们对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心生敬意。

  曾经,在共和国的地图上,找不到“可可托海”这个名字,它被一个保密代号“111矿”代表着。“两弹一星”工程、偿还巨额外债……这些曾牵动全国人民神经的重大事件,都与这个过去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有着重要的关联。

  有人说,应该在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立三块碑:第一块是科学碑,记录三号矿脉里丰富的矿藏;第二块是史实碑,写上三号矿脉对国家所作的巨大贡献;第三块是英雄碑,铭记那些为这里作出重大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建设者,让“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成为更多人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 刘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