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金色的胡杨》:讲述“最美村官”刘国忠的感人故事

2021年05月17日 09:4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唐堪东

  北京。初夏之夜,和风拂面,清凉中又有一丝微微的暖意。由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金色的胡杨》,5月15日、16日晚在国家话剧院大剧场连续上演,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金色胡杨风。

  “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观看新疆题材的话剧。”5月16日晚,曾经在新疆阿克苏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北京市民李先生,一边摊开新疆旅游地图和《金色的胡杨》剧情介绍,一边自豪地向同伴介绍新疆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以及他眼中的胡杨。

  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一棵阅尽沧桑的胡杨“扎根”在荒漠深处,虬枝盘旋,树冠遮天蔽日。

  “我曾经走过许多地方,胡杨在我的眼中闪闪发光。”在木卡姆音乐的伴奏和三位歌者雄浑的歌声中,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历时四年精心打造的话剧《金色的胡杨》开始演出。已故“全国最美村官” 、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国忠的真实事迹有血有肉地展现出来。

  刘国忠用为父亲治病的钱救治乡亲,为村民们通电引水,带着大家种色素辣椒脱贫增收却与儿子发生冲突,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能让群众吃亏……一个个动人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基层共产党员形象。演出中,全场观众眼含热泪不时起立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

  “这是一部编、导、演、舞、美俱佳的话剧。”中央实验话剧院原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李法曾评价道。在剧中,3位乐手弹奏的新疆民乐用现场演奏的方式,营造出随剧情发展而不同节奏的舞台氛围,串起整部剧的音乐主线。仔细端详剧组演员们的服装和道具,仿佛置身油画中。“新疆风情风貌展现无遗,地域特色十分鲜明。”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说。

  刘国忠是甘肃人,喜欢听秦腔,所以编导在剧中加了许多秦腔唱段,让多元文化在剧中交流碰撞。“秦腔、二胡、木卡姆、原生态新疆民歌和话剧真正地融为一体,把生活的真实变成了艺术的真实。”中国歌剧舞剧院剧目创作部副主任、一级作曲赵海风说。

  科克墩村的胡杨林参差错落、高矮不同、造型各异,其实他们的根系早就紧紧连在了一起。中国剧协《剧本》编辑部副主编武丹丹说:“刘国忠就像是共产党人的一颗种子,生于斯长于斯,他的无私奉献就是对这片土地的反哺和感恩。”

  面对如潮好评,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团长王芳表示,剧团将紧贴主旋律,再创精品话剧,更好让文化发挥出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独特作用,为新疆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 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