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上再追梦】小馕坑变身“金窝窝”

2021年05月24日 09:5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张治立

  “阿克苏的馕呵你是太阳,融了天山雪水,日日在我心里流淌……”5月12日清晨,阿不都热依木·阿不拉一边哼着歌,一边从馕坑里钩出冒着热气的馕。

  阿不都热依木打馕的地方,是沙雅县海楼镇阿克墩村馕产业园。这里原本是一所闲置的学校,阿不都热依木小时候在此读过书。想起20年前的琅琅读书声,看着一字排开的馕坑,他笑着对同伴们说:“小时候在这里读书,现在在这里打馕。书香和馕香,都是不可或缺的梦想。”

  小馕坑有个“好胃口”

  阿克墩村馕产业园中,排着一排环保馕坑。每个馕坑前都有两个打馕师傅忙碌着,喀斯木·马木提和徒弟艾合买提·马木提承包了其中一个馕坑。

  去年10月,阿克墩村馕产业园建成后,阿克墩村及周边村打馕人都愿意到这里打馕。“馕铺子一年光交租金就得3万元,到馕产业园只是象征性交点费用,成本降下来了。”原来在海楼镇喀什巴格村开馕铺的喀斯木说。

  在阿克墩村馕产业园才干了几天,喀斯木就感觉他和徒弟忙得有点招架不住,需要再请一个人。以前开馕铺时,他的馕坑一天消耗两袋面粉;现在,他这个馕坑一天要消耗8袋面粉。

  是馕坑“肚量”大了?不是。馕产业园建起来后,打馕师傅们成立了“海楼镇金馕坑合作社”,馕的销路不再限于原来各自的村庄。海楼镇和沙雅县城的一些单位、学校、企业都来订购,市场可以无限拓展。

  一个月下来,喀斯木算了算收益,除去食材等成本和人工工资,净落8000多元。

  阿不都热依木原来在阿克墩村开馕铺,一天打400个馕。进入馕产业园后,一天至少打700个馕。他分析,以前各村打的馕品种单一、标准不一,农民基本上只能吃到自己村馕铺里的馕。如今有了馕产业园、馕合作社,打馕标准统一了,品种增多了,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订购。好名声传了出去,订单自然增多。

  小馕饼释放“大能量”

  阿克墩村位于海楼镇与沙雅县城之间。农村人进城,城里人下乡,路过这里时进馕产业园吃口热馕,实为旅途中一大美事。

  “客人来了要是只能买馕吃馕,就不叫产业园了。我们这里可以参观的地方多着呢!”阿克苏地区财政局驻阿克墩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洪且木·库尔班说。

  去年9月,海楼镇党委和镇政府考虑到阿克墩村距离县城较近,决定把原来闲置的村小学校园改造成馕产业园。改造过程中,适逢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工作队引导金馕坑合作社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贯穿到馕产业发展中。

  阿克墩村馕产业园临街建筑是馕文化展厅,海楼镇有办好“流金岁月馆”“家风家训馆”“村史馆”的经验,种麦、磨面、打馕的木犁、石磙、石碾、馕戳很快收集而来。馕的历史起源、传奇演变也张贴上墙。馕的品种和营养成分、馕与民俗的深度融合也处处得以体现。

  在一组用来展示的大馕上,以蜜枣为料拼成的“文化润疆”“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字样十分醒目。村里的孩子们来玩耍时,最喜欢花鸟虫鱼造型的馕。村民伊不拉依木·阿不都热依木说,以前村里人只能吃到薄皮馕和窝窝馕,现在见到的馕已达50种。

  用教室改造的阿克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馕产业园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农忙之余来这里吃馕喝茶、载歌载舞,一起学习,互相交流致富思路。

  小馕园奏响发展曲

  在阿克墩村馕产业园里,记者看到的美食不仅仅是馕。打馕区后方的一排教室,被改造成了和谐创业园。冬季,经营户们在室内卖凉皮、面肺子、椒麻鸡等特色美食,夏季在室外摆夜市。

  海乃姆·艾买是阿克墩村的脱贫户,她有做凉皮和椒麻鸡的手艺,免费入驻和谐创业园后,她家月增收3000元左右。

  “馕产业园就像一个热闹的巴扎,什么时候来,这里都冒着热气、透着热情。我们闲下来时,都喜欢来这里待一会儿。”阿克墩村村民比拉力·艾海提说。他编写了一首歌曲《感谢共产党》,馕产业园一有文化活动,他就带着弹拨尔来弹唱:“各类政策好,我们的生活甜。建起了安居房,走上了柏油路……”

  阿克墩村馕产业园也是馕品种研发基地、馕制作培训基地。本村及周边村的年轻人想学打馕,这里是合适的“技能学校”;游客想体验打馕的乐趣,这里有充足准备。

  海楼镇党委书记张德磊介绍,阿克墩村馕产业园建在村里,虽然占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小,但发挥作用大、发展潜力大。产业园推动了海楼镇馕产业由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经营向集中化生产经营转变。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营销管理的生产模式,“线上+线下”“订单+零售”的营销模式,“产业+旅游+文化+培训”的发展模式,使得馕产业不断做大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带动了广大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责任编辑: 迪木娜 ]